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陆地水文学、水文地理学(水象学)论文--河口、三角洲论文

长江河口涨潮槽的形成机理与动力沉积特征

目录第1-9页
致谢第9-10页
内容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图目录第12-15页
表目录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科学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2页
     ·河口涨潮槽的分类第18-19页
     ·河口涨潮槽的界定第19-20页
     ·河口涨潮槽的动力机制第20页
     ·河口涨潮槽的冲淤变化和悬沙输移第20-21页
     ·河口涨潮槽的研究方法第21-22页
   ·长江河口涨潮槽第22-23页
     ·选择长江口为研究对象的缘由第22页
     ·长江口区涨潮槽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本文的具体工作和研究内容第23-24页
   ·小结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27页
第二章 区域背景和涨潮槽判别第27-37页
   ·区域背景第27-31页
     ·概述第27页
     ·长江中下游水沙变化第27-31页
     ·长江口潮汐特性第31页
   ·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实测水文资料比较第31-35页
   ·优势潮量判别涨潮槽第35页
   ·小结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7页
第三章 长江口涨潮槽地貌特征第37-51页
   ·长江口涨潮槽几何形态的定量描述第37-39页
   ·长江口涨潮槽高分辨率底形特征第39-48页
     ·方法第39-40页
     ·涨、落潮槽底形特征第40-44页
     ·涨潮槽沙波特征的讨论第44-48页
   ·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四章 长江口涨潮槽和落潮槽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第51-59页
   ·涨、落潮槽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特征第52-54页
   ·浅层沉积物粒度变化第54-58页
   ·小结第58页
 参考文献第58-59页
第五章 涨潮槽沉积物的矿物特征及其水动力响应第59-83页
   ·河口海岸环境中粘土矿物的研究现状第59-64页
     ·粘土矿物分析中的粒径划分第60-61页
     ·河口海岸环境中粘土矿物的研究方法第61-63页
     ·河口海岸环境粘土矿物的分布第63页
     ·粘土矿物分布的影响因素第63-64页
   ·长江河口涨潮槽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的分布及其水动力响应第64-69页
     ·采样与实验条件第64-65页
     ·粘土矿物的类型及百分含量计算第65页
     ·粘土矿物含量的分布规律第65-66页
     ·沉积物粘土矿物百分含量的比值分布趋势第66-69页
   ·长江口涨潮槽A、C柱样粘土矿物垂向分布第69-73页
     ·C柱粘土矿物垂向变化第70-71页
     ·长兴岛南小泓A柱垂向粘土矿物组合变化第71-73页
   ·涨潮槽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第73-76页
     ·河口海岸重矿物研究现状第73页
     ·长江口涨潮槽重矿物的分布第73-76页
   ·长江口涨潮槽沉积物重矿物的垂向变化第76-79页
     ·南小泓A柱的重矿物组合第77-78页
     ·新桥水道C柱沉积物重矿物垂向分布第78-79页
   ·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第六章 涨潮槽A和C孔沉积物微体古生物分布特征第83-90页
   ·长兴岛南小泓A柱沉积物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特征第83-85页
   ·新桥水道C柱沉积物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布特征第85-88页
   ·长江河口涨潮槽沉积物有孔虫分布特征比较第88页
   ·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第七章 涨潮槽的磁学特性第90-109页
   ·概述第90-93页
     ·磁性物质与磁畴第90-91页
     ·各种常用磁性参数的指示意义第91-93页
   ·长江口涨潮槽表层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第93-96页
     ·取样和实验第93页
     ·长江口涨潮槽和落潮槽表层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第93-96页
   ·长江口涨潮槽沉积物的粒度对磁性特征的影响第96-101页
     ·长江河口涨潮槽、落潮槽沉积物粒度特征第97页
     ·粒度与磁性参数的相关性第97-101页
   ·涨、落潮槽浅层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第101-106页
     ·新桥水道C柱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第102-104页
     ·长兴岛南小泓A柱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第104-106页
   ·小结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第八章 长江口新桥水道冲淤变化的定量计算第109-129页
   ·资料与分析方法第110-111页
   ·新桥水道等深线和三维地形图第111-117页
   ·新桥水道容积变化和冲淤计算第117-120页
   ·新桥水道0m岸线和5m等深线演变第120-122页
   ·新桥水道断面变化第122-127页
     ·新桥水道横断面变化第122-126页
     ·新桥水道纵切面的变化第126-127页
   ·小结第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9页
第九章 河口涨潮槽的沉积速率第129-137页
   ·用~(210)Pb测年法测定涨潮槽的沉积速率第129-132页
     ·取样和实验第130页
     ·河口涨潮槽的沉积通量和地质年代第130-132页
     ·涨潮槽的平均沉积通量第132页
   ·GIS支持下用海图推算涨潮槽的沉积速率第132-134页
     ·概述第132-133页
     ·海图资枓与沉积速率计算第133-134页
   ·研究区沉积速率第134-135页
   ·小结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7页
第十章 长江口涨潮槽及其形成演化模式第137-151页
   ·涨潮槽的概念第137-138页
   ·河口涨潮槽的复杂性第138-139页
   ·河口涨潮槽的判别第139-142页
     ·优势流和优势潮量第139-140页
     ·底沙输移方向第140页
     ·涨潮槽几何形态变化与水动力的互动第140-142页
     ·小结第142页
   ·河口涨潮槽沉积环境演化第142-147页
     ·新桥水道沉积环境演化第142-145页
     ·南小泓沉积环境演化第145-147页
   ·河口涨潮槽的形成演化模式第147-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1页
第十一章 结论第151-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7nAChR的克隆、表达及在Alzheimer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