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地质灾害勘察综合地球物理信息管理与解释系统

引言第1-8页
1 系统概述第8-20页
 1.1 系统开发的任务、目标和意义第8-10页
  1.1.1 系统用户分析第9页
  1.1.2 系统的任务与目标第9-10页
  1.1.3 系统开发的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第10-12页
  1.2.1 系统的基本结构第10-11页
  1.2.2 系统的数据流程第11页
  1.2.3 系统的主要功能第11-12页
 1.3 相关技术的现状与趋势第12-17页
  1.3.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第12-15页
  1.3.2 地质灾害的模型分析技术第15页
  1.3.3 地质灾害研究中的GIS技术第15-17页
 1.4 系统开发策略第17-20页
  1.4.1 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第17-18页
  1.4.2 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第18-19页
  1.4.3 系统的开发策略第19-20页
2 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专业地质问题第20-23页
 2.1 描述地质灾害的数据对象第20-23页
  2.1.1 地质灾害勘察综合地球物理信息管理与解释系统的数据需求第20-22页
  2.1.2 描述地质灾害的数据组成第22-23页
  2.1.3 地质灾害数据结构第23页
3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设计第23-35页
 3.1 地质灾害数据的标准化设计第23-29页
  3.1.1 空间数据的层次结构与图元类型码第24-26页
  3.1.2 空间数据的图层划分第26页
  3.1.3 图元属性表设计第26-29页
 3.2 空间数据库的结构设计第29-35页
  3.2.1 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第29-30页
  3.2.2 空间数据库的结构设计第30-32页
  3.2.3 空间数据库的信息存储设计第32-35页
4 系统设计与开发第35-61页
 4.1 系统设计开发环境第35-41页
  4.1.1 地质灾害勘察综合地球物理信息管理与解释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第35页
  4.1.2 系统开发软硬件环境第35页
  4.1.3 Mapobject开发平台第35-41页
  4.1.4 地质灾害勘察综合地球物理信息管理与解释系统的功能结构第41页
 4.2 空间数据信息的维护与管理第41-47页
  4.2.1 灾害工程集管理第41-45页
  4.2.2 图形数据的输入输出第45页
  4.2.3 图形数据编辑第45-46页
  4.2.4 图形数据浏览第46页
  4.2.5 图形查询检索第46-47页
  4.2.6 外挂数据库管理功能第47页
  4.2.7 模型分析结果的管理功能第47页
 4.3 属性数据信息的维护与管理第47-51页
  4.3.1 属性数据管理模块的基本结构第48-49页
  4.3.2 属性数据库新建、打开第49-50页
  4.3.3 数据库数据维护第50-51页
 4.4 地质灾害时空分析模型的程序设计第51-59页
  4.4.1 模型库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第51-54页
  4.4.2 岩溶塌陷空间分析模型第54-56页
  4.4.3 地面沉降空间分析模型第56-57页
  4.4.4 海岸侵蚀第57-58页
  4.4.5 滑坡危险性评价空间分析模型第58-59页
 4.5 地质灾害区划空间分析模型程序设计第59-61页
  4.5.1 模型设计第59-60页
  4.5.2 模型运算第60-61页
5 湖北省地质灾害区划评价示范第61-65页
 5.1 湖北省地质灾害概况第61-63页
  5.1.1 自然地理地质概况第61页
  5.1.2 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规律第61-62页
  5.1.3 典型灾害事件第62-63页
 5.2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示范第63-64页
  5.2.1 湖北省地质灾害示范空间数据库第63页
  5.2.2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的基本步骤第63-64页
 5.3 地质灾害区划评价结果第64-65页
结论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附件 地质灾害勘察综合地球物理信息管理与解释系统功能列表第7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磁辐射净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残留白血病细胞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微波对白血病耐药细胞的净化作用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