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1. 万寿菊链格孢叶斑病的症状 | 第10页 | 
| 2. 万寿菊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0-26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3页 | 
| 2.1.1 病原菌的分离 | 第10-11页 | 
| 2.1.2 病原菌的形态学测定 | 第11页 | 
| 2.1.3 环境条件和营养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1-13页 | 
| 2.1.3.1 碳源、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1-12页 | 
| 2.1.3.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2页 | 
| 2.1.3.3 pH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2页 | 
| 2.1.3.4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2页 | 
| 2.1.3.5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2-13页 | 
| 2.1.4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3页 | 
| 2.1.4.1 温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3页 | 
| 2.1.4.2 相对湿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3页 | 
| 2.1.5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 | 第13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3-20页 | 
| 2.2.1 致病性测定 | 第13-14页 | 
| 2.2.2 病原菌的形态学特性 | 第14页 | 
| 2.2.3 环境条件和营养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4-20页 | 
| 2.2.3.1 碳源、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4页 | 
| 2.2.3.2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4页 | 
| 2.2.3.3 pH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4页 | 
| 2.2.3.4 光照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14-20页 | 
| 2.2.3.5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20页 | 
| 2.2.4 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2.2.4.1 温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2.2.4.2 相对湿度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0页 | 
| 2.2.5 寄主范围 | 第20页 |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0-26页 | 
| 3. 万寿菊链格孢叶斑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 第26-39页 |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 3.1.1 病害循环的研究 | 第26-29页 | 
| 3.1.1.1 种子带菌率测定 | 第26-28页 | 
| 3.1.1.2 种子带菌部位的测定 | 第28页 | 
| 3.1.1.3 种子消毒方法的研究 | 第28页 | 
| 3.1.1.4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 | 第28页 | 
| 3.1.1.5 田间初侵染来源试验 | 第28页 | 
| 3.1.1.6 病原菌的侵入途径研究 | 第28-29页 | 
| 3.1.2 发病条件研究 | 第29页 | 
| 3.1.2.1 气象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 第29页 | 
| 3.1.2.2 施肥与发病的关系 | 第29页 | 
| 3.1.2.3 轮作与发病的关系 | 第29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 3.2.1 病害循环 | 第29-35页 | 
| 3.2.1.1 种子带菌率 | 第30页 | 
| 3.2.1.2 种子带菌部位 | 第30页 | 
| 3.2.1.3 种子消毒方法的研究 | 第30页 | 
| 3.2.1.4 病原菌越冬场所 | 第30页 | 
| 3.2.1.5 田间初侵染来源 | 第30页 | 
| 3.2.1.6 病原菌的侵入途径 | 第30-35页 | 
| 3.2.2 发病条件研究 | 第35-39页 | 
| 3.2.2.1 气象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 第35页 | 
| 3.2.2.2 施肥与发病的关系 | 第35页 | 
| 3.2.2.3 轮作与发病的关系 | 第35-39页 | 
| 4. 药剂防治 | 第39-41页 |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9页 | 
| 4.1.1 供试药剂 | 第39页 | 
| 4.1.2 室内抑菌测定 | 第39页 | 
| 4.1.3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 第3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4.2.1 室内抑菌测定 | 第39-41页 | 
| 4.2.2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 第41页 | 
| 5. 综合防治措施的提出 | 第41-4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