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 第12-3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1.1 天然橡胶业发展概况 | 第12-18页 |
1.1.1 橡胶生产的历史回顾 | 第12-13页 |
1.1.2 世界天然橡胶业的现状 | 第13-15页 |
1.1.3 我国天然橡胶业的现状和展望 | 第15-18页 |
1.1.3.1 我国天然橡胶业现状 | 第15-17页 |
1.1.3.2 我国天然橡胶业展望 | 第17-18页 |
1.2 橡胶树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2.1 橡胶树产胶生理学 | 第18-20页 |
1.2.2 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 | 第20-22页 |
1.2.2.1 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0-22页 |
1.2.2.2 橡胶粒子的形成 | 第22页 |
1.2.2.3 乙烯与橡胶的生物合成 | 第22页 |
1.2.3 橡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1.2.3.1 从橡胶树中克隆的基因或cDNA | 第23-24页 |
1.2.3.1.1 橡胶延长因子基因 | 第23页 |
1.2.3.1.2 HMG-CoA还原酶基因 | 第23页 |
1.2.3.1.3 法兰呢基二磷酸合成酶基因 | 第23页 |
1.2.3.1.4 橡胶小粒子蛋白基因 | 第23-24页 |
1.2.3.2 橡胶树胶乳中的基因表达 | 第24-25页 |
1.2.3.3 橡胶树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2.3.4 分子标记在橡胶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3 植物对乙烯的感受及乙烯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3.1 植物对乙烯的感受 | 第27页 |
1.3.2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分析 | 第27-29页 |
1.3.2.1 乙烯不敏感突变体 | 第28页 |
1.3.2.2 组成型“三重反应”突变体 | 第28页 |
1.3.2.3 ETR1蛋白 | 第28-29页 |
1.3.2.4 ERS蛋白 | 第29页 |
1.3.2.5 CTR1蛋白 | 第29页 |
1.3.2.6 乙烯信号转导的模式 | 第29页 |
1.3.3 已克隆的etr1基因或cDNA | 第29-30页 |
1.3.4 结论与展望 | 第30页 |
2 前言 | 第30-33页 |
2.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2.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巴西橡胶树乙烯受体基因(etr1)的克隆 | 第33-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1.1 材料 | 第33页 |
1.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1.2 菌种和试剂 | 第33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40页 |
1.2.1 橡胶胶乳总RNA的提取 | 第33-35页 |
1.2.2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5页 |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5页 |
1.2.4 etr1基因的c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35-36页 |
1.2.5 PCR扩增产物的克隆及重组子筛选 | 第36-40页 |
1.2.6 目的DNA片段的测序 | 第40页 |
1.2.7 序列分析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2.1 胶乳R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2.2 cDNA中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41-42页 |
2.3 克隆及阳性重组子的筛选 | 第42-44页 |
2.4 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 第44-46页 |
2.5 序列分析 | 第46-50页 |
2.5.1 克隆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46-50页 |
2.5.2 根据克隆片段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5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0-53页 |
3.1 小结 | 第50-51页 |
3.2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etr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3-70页 |
1 etr1基因的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53-6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1.1.1 植物材料 | 第53页 |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3页 |
1.2 方法 | 第53-59页 |
1.2.1 橡胶树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1.2.2 基因组DNA的EcoRⅠ,HindⅢ内切酶消化 | 第54-55页 |
1.2.3 DNA的印迹转移 | 第55页 |
1.2.4 探针的标记 | 第55-57页 |
1.2.4.1 质粒的稍大量提取 | 第55-56页 |
1.2.4.2 质粒的酶切及etr1片段的回收 | 第56-57页 |
1.2.4.3 探针标记反应 | 第57页 |
1.2.5 Southern杂交 | 第57-59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60页 |
2 etr1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分析 | 第60-6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2.1.1 材料 | 第60-61页 |
2.1.2 方法 | 第61-62页 |
2.1.2.1 橡胶胶乳总RNA的提取 | 第61页 |
2.1.2.2 反转录PCR | 第61-6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3 etr1基因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65-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65-67页 |
3.1.2.1 胶乳蛋白质的提取 | 第65-66页 |
3.1.2.2 胶乳总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66-67页 |
3.1.2.2.1 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的处理 | 第66-67页 |
3.1.2.2.2 蛋白质的SDS-PAGE | 第6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缩写词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