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柱式采矿地压动态控制及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 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采场地压动态控制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第二章 采场地压动态控制 | 第17-27页 |
| ·采场地压动态性产生的原因 | 第17-19页 |
| ·地质条件的变化 | 第17页 |
| ·矿体赋存条件的变化 | 第17-18页 |
| ·应力环境的变化 | 第18-19页 |
| ·岩石具有应力历史记忆特性 | 第19页 |
| ·采场地压动态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 ·采场地压动态控制方法 | 第21-25页 |
| ·采场地压动态控制的实施步骤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专家系统识别顶板和矿柱破坏模式 | 第27-40页 |
| ·前言 | 第27-28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 ·顶板及矿柱破坏模式知识库 | 第29-35页 |
| ·顶板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 ·矿柱破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 ·知识库的建立 | 第33-35页 |
| ·知识的收集 | 第33-34页 |
| ·知识库中知识的表达 | 第34-35页 |
| ·知识库的组构 | 第35页 |
| ·系统简介 | 第35-37页 |
| ·系统运行及检验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辨识岩石力学参数 | 第40-60页 |
| ·前言 | 第40-41页 |
| ·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 | 第42-46页 |
| ·观测地点的选择 | 第43页 |
| ·测点安装 | 第43-44页 |
| ·观测项的选择 | 第44-45页 |
| ·观测 | 第45页 |
| ·观测结果的处理 | 第45-46页 |
| ·岩石力学参数的可辨识性分析 | 第46-48页 |
| ·岩石力学参数辨识的稳定性 | 第48-49页 |
| ·神经网络结构与网络训练 | 第49-53页 |
| ·网络结构 | 第49-50页 |
| ·训练样本 | 第50-51页 |
| ·网络训练 | 第51-53页 |
| ·岩石力学参数辨识的步骤 | 第53页 |
| ·神经网络辨识初始地应力实例 | 第53-60页 |
|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 | 第54-55页 |
| ·训练样本生成 | 第55-58页 |
| ·网络结构及网络训练 | 第58-59页 |
|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地下采矿工程岩石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71页 |
| ·前言 | 第60-61页 |
| ·数值模拟方法评述 | 第61-64页 |
| ·有限单元法 | 第61-62页 |
| ·离散单元法 | 第62-63页 |
| ·拉格朗日元法 | 第63-64页 |
| ·数值模拟方法选择 | 第64-65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5-69页 |
| ·几何形状 | 第65-66页 |
| ·计算范围 | 第66页 |
| ·边界条件 | 第66页 |
| ·初始状态 | 第66-67页 |
| ·模型离散化 | 第67-68页 |
| ·支护结构的作用 | 第68-69页 |
| ·岩体性质及力学指标 | 第6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采场地压观测 | 第71-81页 |
| ·地压观测的目的及内容 | 第71-72页 |
| ·地压观测 | 第72-77页 |
| ·观测点布置 | 第72-73页 |
| ·观测方法 | 第73-76页 |
| ·岩体应力观测 | 第73-74页 |
| ·岩体变形观测 | 第74-75页 |
| ·岩体破坏观测 | 第75-76页 |
| ·仪表选型及安装 | 第76-77页 |
| ·观测实施 | 第77页 |
| ·地压观测的结果整理分析及应用 | 第77-81页 |
| ·观测结果的整理分析 | 第77-79页 |
| ·地压观测数据的应用 | 第79-81页 |
| ·确定矿房安全回采时间 | 第79页 |
| ·确定矿岩体的力学性质参数指标 | 第79-80页 |
| ·确定回采影响范围 | 第80-81页 |
| 第七章 南平钽铌矿基于地压控制的矿体开采规划 | 第81-99页 |
| ·前言 | 第81页 |
| ·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 第81-83页 |
| ·开采区段划分 | 第83-85页 |
| ·采场结构尺寸初选及采场破坏模式识别 | 第85-88页 |
| ·采场结构参数初选 | 第85-86页 |
| ·采场顶板及矿柱可能破坏模式识别 | 第86-88页 |
| ·采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88-95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88页 |
| ·计算方案 | 第88-89页 |
| ·计算模型 | 第89-90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89页 |
| ·离散元模型 | 第89-90页 |
| ·初始地应力场 | 第90页 |
|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90-93页 |
| ·矿柱稳定性分析 | 第90-91页 |
| ·顶板稳定性分析 | 第91页 |
| ·计算结果 | 第91-93页 |
| ·上下盘矿体回采顺序 | 第93-95页 |
| ·矿块布置 | 第95页 |
| ·采场地压观测 | 第95-97页 |
| ·地压观测方法选择 | 第95-96页 |
| ·测点布置 | 第96页 |
| ·测点安装及观测 | 第96-97页 |
| ·初始地应力场测试 | 第97-9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11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1-112页 |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