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前言 | 第20-52页 |
一、均相络合催化加氢的研究进展 | 第20-47页 |
(一) 络合催化加氢在精细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20-28页 |
(二) 均相络合加氢催化剂 | 第28-35页 |
(三) 均相催化氢化反应机理 | 第35-47页 |
二、立题依据和研究设想 | 第47-49页 |
(一) 立题依据 | 第47-48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一部分 C=N双键的均相选择性催化加氢研究——二乙酰一肟催化加氢制备四甲基吡嗪的研究 | 第52-13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52-63页 |
第一节 四甲基吡嗪的用途和性质 | 第52-54页 |
第二节 TMP的制备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肟的加氢 | 第56-59页 |
第四节 研究设想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二章 Pd/PPb_3催化二乙酰一肟均相加氢制备四甲基吡嗪 | 第63-7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63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4-72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66-69页 |
·酸的影响 | 第69-71页 |
·PPh_3/Pd摩尔比的影响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三章 配体对二乙酰一肟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74-8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74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74-7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75-81页 |
·三苯基类配体 | 第75-76页 |
·吡啶类配体 | 第76-78页 |
·胺类配体 | 第78-80页 |
·ZPh_3类配体,吡啶类配体和有机胺配体的对比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第四章 不同过渡金属-三苯基膦络合催化剂的DAM加氢性能 | 第83-9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83-84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化学试剂 | 第84页 |
·Pd(PPh_3)_4和PdCl_2(PPh_3)_2的合成 | 第84-85页 |
·加氢反应和数据处理 | 第85页 |
·UV-Vis和IR测定 | 第8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5-93页 |
·不同金属与PPh_3原位催化剂的DAM加氢结果 | 第85-88页 |
·不同金属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88-89页 |
·双金属的协同效应 | 第89-90页 |
·钯催化剂形态对加氢性质的影响 | 第90-92页 |
·红外光谱的表征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第五章 DAM催化加氢反应的产物及中间物种鉴定和反应机理初探 | 第95-116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5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95-98页 |
·加氢反应 | 第95-96页 |
·测定仪器及条件 | 第96-97页 |
·四甲基吡嗪N-单氧化物(简称:TMPO)的合成 | 第97-98页 |
第三节 反应产物和中间物种的表征鉴定的结果与讨论 | 第98-111页 |
·质谱NIST识别结果 | 第98-101页 |
·四甲基哌嗪的确认 | 第101-105页 |
·中间物种的归属 | 第105-108页 |
·TMPO的识别 | 第108-111页 |
第四节 反应机理分析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DAM催化加氢的量子化学初探 | 第116-13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计算方法 | 第117页 |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 | 第117-119页 |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1页 |
·过渡金属一肟的络合物稳定性与肟的前线轨道定量关系 | 第119-121页 |
·配体的HOMO、LUMO轨道能级与加氢活性关系 | 第121-128页 |
·不同过渡金属-L配合物的ZINDO/1法计算结果 | 第128-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4页 |
第二部分 C=C、C=O双键的均相选择性催化加氢的研究 | 第134-215页 |
导言 | 第134-136页 |
第七章 顺酐催化加氢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36-153页 |
第一节 顺酐催化加氢研究进展 | 第136-142页 |
第二节 琥珀酸酐的用途和制备方法 | 第142-144页 |
第三节 γ-丁内酯的用途和制备方法 | 第144-148页 |
第四节 研究设想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3页 |
第八章 Ru-PPh_3络合物催化顺酐加氢制备琥珀酸酐 | 第153-163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53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53-15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55-161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155页 |
·氢气初压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PPh_3/Ru摩尔比对顺酐加氢生成琥珀酸酐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钌的浓度对顺酐转化率的影响 | 第159页 |
·底物MA浓度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溶剂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3页 |
第九章 配体对顺酐加氢制备琥珀酸酐的影响 | 第163-172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63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63-16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64-170页 |
·三苯基类配体ZPh_3 | 第164-165页 |
·胺类配体 | 第165-167页 |
·吡啶类配体 | 第167-170页 |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2页 |
第十章 顺酐均相加氢生成琥珀酸酐的反应机理探讨 | 第172-189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72-17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177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177-186页 |
·反应底物浓度与顺酐加氢反应速率的关系 | 第177-179页 |
·配体浓度对氢吸收速率的影响 | 第179-181页 |
·添加酸或碱助剂的影响 | 第181-183页 |
·顺酐加氢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程 | 第183-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89页 |
第十一章 顺丁烯二酸酐均相催化加氢的量子化学初探 | 第189-206页 |
第一节 导言 | 第189页 |
第二节 计算方法 | 第189页 |
第三节 有关化合物的结构 | 第189-190页 |
第四节 顺酐均相催化加氢的能量分析 | 第190-192页 |
第五节 配体的前线分子轨道能级与活性关系 | 第192-201页 |
·胺类配体 | 第193页 |
·吡啶类配体 | 第193-195页 |
·有机膦配体和含氮配体的对比 | 第195-197页 |
·ZPh_3、胺和吡啶类配体的对比 | 第197-198页 |
·有机膦配体和含氮配体对顺酐选择加氢的影响 | 第198-201页 |
第六节 过渡金属H_2-M-MA模型络合物的ZINDO/1法计算结果 | 第201-203页 |
本章小结 | 第203-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06页 |
第十二章 乙酰乙酸乙酯的均相不对称加氢 | 第206-215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206-207页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207-209页 |
·主要试剂 | 第207页 |
·加氢反应 | 第207页 |
·加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207页 |
·产物定量分析和旋光度测定 | 第207-208页 |
·数据处理 | 第208-20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209-213页 |
·苯乙酮的诱导不对称加氢 | 第209页 |
·乙酰乙酸乙酯的诱导不对称加氢 | 第209-213页 |
·溶剂对乙酰乙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10页 |
·反应温度对乙酰乙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10-211页 |
·酸和碱对乙酰乙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11页 |
·PPh_3/Ru对乙酰乙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11-212页 |
·加入β—CD量对乙酰乙酸乙酯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12-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15页 |
全文总结 | 第215-220页 |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 第220-222页 |
致谢 | 第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