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Internet拓扑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 | 第13-16页 |
·Internet拓扑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第13-14页 |
·Internet拓扑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Internet拓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拓扑研究的内容 | 第16页 |
·拓扑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K-核解析 | 第21-37页 |
·k-核解析在Internet拓扑研究中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主要概念 | 第22-23页 |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k-核结构 | 第23-30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3-25页 |
·单点测量的k-核结构 | 第25-28页 |
·多点测量的结果 | 第28-29页 |
·k-核结构的时间演化 | 第29-30页 |
·节点的度值与核数的关系分析 | 第30-35页 |
·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节点数与节点度值的关系 | 第32-33页 |
·节点数与节点核数的关系 | 第33-34页 |
·节点的度值与核数的关系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层次性分析 | 第37-53页 |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层次结构 | 第37-44页 |
·层次分解算法 | 第37-38页 |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层次结构 | 第38-42页 |
·Internet路由级拓扑各层的簇以及孤立节点的分布 | 第42-44页 |
·外层节点度分布的幂率性 | 第44-48页 |
·内层节点的集聚性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分形特征 | 第53-69页 |
·相关度量的统计分析 | 第53-63页 |
·度分布 | 第53-56页 |
·度相关性 | 第56-60页 |
·聚集性 | 第60-63页 |
·谱密度分析 | 第63-66页 |
·无符号拉普拉斯谱(SLS)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INTERNET路由级拓扑的可视化 | 第69-81页 |
·Internet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第69-70页 |
·可视化算法的设计 | 第70-74页 |
·算法分析 | 第70-71页 |
·算法设计 | 第71-73页 |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73页 |
·可视化结果 | 第73-74页 |
·算法的改进 | 第74-80页 |
·算法的改进 | 第74-77页 |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77页 |
·可视化结果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基于K-核解析的路由级拓扑建模 | 第81-107页 |
·Internet拓扑建模简介 | 第81-86页 |
·Internet拓扑建模意义 | 第81-82页 |
·Internet拓扑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82-83页 |
·相关模型介绍 | 第83-86页 |
·本文的层次模型与传统意义上的层次模型的区别 | 第86页 |
·层次模型相关性质的分析 | 第86-93页 |
·相关定义及符号描述 | 第86-87页 |
·节点分布 | 第87-89页 |
·各层连接数的分布 | 第89-93页 |
·层次建模方法 | 第93-96页 |
·设计思想 | 第94页 |
·算法描述与说明 | 第94-96页 |
·实验及分析 | 第96-102页 |
·基本属性对比 | 第96-98页 |
·度分布对比 | 第98-99页 |
·核分布对比 | 第99-100页 |
·度相关性对比 | 第100页 |
·聚集性对比 | 第100-101页 |
·富人俱乐部连通性对比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页 |
·生成模型的可视化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本文研究工作对再设计INTERNET的意义 | 第107-115页 |
·再设计Internet的必要性 | 第107-108页 |
·下一代Internet的研究现状 | 第108页 |
·再设计Internet的思路 | 第108-109页 |
·对Internet宏观拓扑结构的研究对再设计Internet的意义 | 第109-112页 |
·对路由协议的设计 | 第110页 |
·基于网络流量的思考 | 第110-111页 |
·对网络鲁棒性的指导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工作总结 | 第115-116页 |
·主要贡献 | 第116-117页 |
·延伸工作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