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前言——蛋白质组学研究新进展 | 第12-31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 第12-13页 |
·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及其进展 | 第13-24页 |
·主要蛋白质分离技术 | 第15-17页 |
·蛋白质组技术的支柱——鉴定技术 | 第17-23页 |
·数据库检索及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学 | 第23-24页 |
·蛋白质组研究展望 | 第24页 |
·拟南芥蛋白组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组学 | 第25页 |
·植物发育的蛋白质组学 | 第25-26页 |
·突变体的蛋白质组学 | 第26-27页 |
·亚细胞水平的蛋白质组学 | 第27页 |
·悬浮细胞蛋白质组学 | 第27-28页 |
·对各种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学 | 第28页 |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展望 | 第28-29页 |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思路 | 第29-31页 |
第2章 拟南芥双向电泳技术条件的优化 | 第31-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3-35页 |
·原蛋白质裂解液与蛋白质裂解液加入硫脲后双向电泳结果 | 第35-36页 |
·使用IPG 方法后双向电泳结果 | 第36-37页 |
·使用硫代硫酸钠[Na_2S_2O_3]等去敏化剂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第3章 不同光下光突变体蛋白质变化的SDS 分析 | 第40-47页 |
·前言 | 第40-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材料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43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不同光下光受体单突变体蛋白质的差异SDS 电泳图谱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第4章 蓝光双突变体蛋白质组的初步分析 | 第47-64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试剂 | 第47-48页 |
·实验步骤 | 第48-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2-54页 |
·SDS-PAGE 检测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 第54页 |
·cry1cry2 与Col-4 蛋白的差异双向电泳图谱 | 第54-61页 |
·讨论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