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巫医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以凤凰县两头羊苗寨巫医为中心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导论 | 第14-27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一) 民族医药的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 民族医药知识的整理 | 第14-15页 |
2. 民族医药的研究 | 第15-18页 |
(二) 苗族医药的研究 | 第18-21页 |
1. 关于苗族医学的研究 | 第18-19页 |
(1) 苗医的起源 | 第18-19页 |
(2) 苗医对于疾病的命名与分类 | 第19页 |
(3) 苗族医药的特点 | 第19页 |
2. 关于苗族药的研究 | 第19-20页 |
3. 关于苗族巫术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 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23页 |
三、借鉴的理论 | 第23-24页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24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24页 |
(二) 基本方法 | 第24页 |
五、调查地概况 | 第24-25页 |
六、调查情况 | 第25-27页 |
第一章 苗族巫医之民族志 | 第27-44页 |
一、苗族巫医的表现形式 | 第27-36页 |
(一) 看病 | 第27-28页 |
1. 生辰八字诊断法 | 第27页 |
2. 看水诊断法 | 第27-28页 |
(二) 治病 | 第28-36页 |
1. 去惊吓的治疗方法 | 第28-30页 |
2. 治疗小孩夜哭的方法 | 第30页 |
3. 止肚子疼的方法 | 第30-31页 |
4. 安胎的方法 | 第31页 |
5. 治被草鬼婆放蛊之人 | 第31-32页 |
6. 化水治疗法 | 第32-33页 |
7. 心理疗法 | 第33-36页 |
二、相关仪式 | 第36-37页 |
(一) 请师仪式 | 第36页 |
(二) 采药仪式 | 第36-37页 |
1. 拜请山神、土地 | 第36-37页 |
2. 藏身 | 第37页 |
(三) 谢药仪式 | 第37页 |
三、巫医文本 | 第37-44页 |
(一) 咒语 | 第37-42页 |
1. 藏身咒 | 第38页 |
2. 小孩百日笑、接生咒 | 第38页 |
3. 杀痒子咒 | 第38页 |
4. 纸钱咒 | 第38-39页 |
5. 止血咒 | 第39页 |
6. 烧伤敬水咒 | 第39-40页 |
7. 采药咒 | 第40页 |
8. 驱妖咒 | 第40页 |
9. 驱邪敕水咒 | 第40页 |
10. 吹小孩惊骇咒 | 第40-41页 |
11. 围山神咒 | 第41页 |
12. 吹眼翳咒 | 第41-42页 |
13. 肚痛化水咒 | 第42页 |
14. 刀砍止血咒 | 第42页 |
(二) 符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苗族巫医文化内涵 | 第44-52页 |
一、苗族巫医文化的结构 | 第44-48页 |
(一) 制度文化 | 第44-45页 |
(二) 心态文化 | 第45-47页 |
1. 敬祖尊师 | 第45-46页 |
2. 万物有灵论 | 第46-47页 |
(三) 行为文化 | 第47-48页 |
1. 苗民的行为模式 | 第47-48页 |
2. 苗医师的行为模式 | 第48页 |
二、苗族巫医文化蕴含的观念表达 | 第48-52页 |
(一) 尊师敬祖的伦理观 | 第48-49页 |
1. 烧香和烧纸钱 | 第48-49页 |
2. 禁忌的体现 | 第49页 |
3. 手势 | 第49页 |
(二) 驱邪纳吉的人生观 | 第49-51页 |
1. 念咒 | 第49-50页 |
2. 画符 | 第50页 |
3. 手势 | 第50-51页 |
4. 摆米 | 第51页 |
5. 摆布与公鸡 | 第51页 |
(三) 打破平衡的宇宙观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苗族巫医文化的功能 | 第52-60页 |
一、苗族巫医文化的功能 | 第52-58页 |
(一) 疾病治疗的实用功能 | 第52-54页 |
1. 苗巫的护理是一种精神护理 | 第52-53页 |
2. 巫医治疗是一种心理暗示疗法 | 第53页 |
3. 苗族巫医是对中医理论的重要补充 | 第53-54页 |
(二) 社会整合功能 | 第54-55页 |
(三) 增强信心的功能 | 第55页 |
(四) 娱乐功能 | 第55-56页 |
(五) 文化传承功能 | 第56-57页 |
1. 对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 | 第56-57页 |
2. 对苗族医药知识的传承 | 第57页 |
(六) 道德规范功能 | 第57-58页 |
二、苗族巫医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一、专著 | 第61-62页 |
二、期刊论文 | 第62-63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