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生物氧化提金工艺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浸矿细菌作用机理 | 第12-15页 |
| ·直接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间接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复合作用机理 | 第14页 |
| ·电转换作用 | 第14-15页 |
| ·浸矿细菌 | 第15-17页 |
| ·浸矿细菌的分类 | 第15-16页 |
| ·常用的浸矿菌种 | 第16-17页 |
| ·中等嗜高温菌生物学特性及优越性 | 第17页 |
| ·含砷金矿的氧化处理 | 第17-20页 |
| ·我国含砷金矿的分布和特点 | 第17-18页 |
| ·细菌处理金矿脱砷的机理 | 第18-19页 |
| ·细菌处理金矿脱砷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 ·砷的价态问题 | 第19-20页 |
| ·选题意义 | 第20-22页 |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9页 |
| ·试验菌种及药品 | 第22-24页 |
| ·菌种 | 第22-23页 |
| ·试验药品 | 第23-24页 |
| ·试验仪器设备、材料及方法 | 第24-29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 ·测定方法 | 第26-29页 |
| 第3章 HQ0211菌脱砷的条件试验研究 | 第29-37页 |
| ·细菌的活化培养 | 第29-31页 |
| ·活化过程中pH及电位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 ·活化过程中pH和电位变化情况分析 | 第30页 |
| ·讨论 | 第30-31页 |
| ·细菌对金精矿的氧化脱砷 | 第31-35页 |
| ·氧化脱砷过程中pH和电位变化趋势及分析 | 第31-33页 |
| ·氧化脱砷过程中Fe~(2+)变化趋势及分析 | 第33-34页 |
| ·细菌氧化金精矿砷浸出率的分析 | 第34页 |
| ·矿物的XRD分析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页 |
| ·本章小节 | 第35-37页 |
| 第4章 两种高砷金精矿的细菌氧化脱砷试验 | 第37-46页 |
| ·2#金精矿的氧化脱砷试验 | 第37-42页 |
| ·氧化过程中酸度及电位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 ·Fe~(2+)随氧化时间的变化 | 第39-40页 |
| ·砷浸出率随氧化时间的变化 | 第40页 |
| ·失重率的计算 | 第40-41页 |
| ·金矿脱砷率的测定 | 第41-42页 |
| ·3#金精矿的氧化脱砷试验 | 第42-45页 |
| ·氧化过程中pH、电位、Fe~(2+)及砷浸出率的变化情况 | 第42-43页 |
| ·失重率的计算 | 第43页 |
| ·金矿脱砷率的测定 | 第43-45页 |
| ·讨论 | 第45页 |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 第5章 砷的价态转化分析 | 第46-60页 |
| ·HQ0211菌对As(Ⅲ)与As(Ⅴ)的耐受性试验 | 第46-49页 |
| ·试验结果 | 第46-4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砷的价态分析 | 第49-58页 |
| ·低砷条件试验砷的价态分析 | 第49-52页 |
| ·高砷条件试验砷的价态分析 | 第52-55页 |
| ·细菌脱砷过程分析 | 第55-57页 |
| ·讨论 | 第57-58页 |
| ·本章小节 | 第58-6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