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29页 |
|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水稻白叶枯菌简介 | 第8-10页 |
| ·水稻白叶枯菌生物学特征 | 第8-9页 |
| ·水稻白叶枯菌基因组的总体特征 | 第9页 |
| ·水稻白叶枯菌感染症状 | 第9-10页 |
| ·水稻白叶枯菌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传统检测技术 | 第11-12页 |
| ·血清学检测技术 | 第12-13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衍生技术 | 第13-15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概述 | 第15-29页 |
| ·LAMP的基本特点 | 第15-16页 |
| ·LAMP反应的特殊性及其反应体系 | 第16-18页 |
| ·LAMP工作原理 | 第18-22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的应用 | 第22-29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9-31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 ·菌株和培养基 | 第29-30页 |
| ·引物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法 | 第31-44页 |
| ·实验技术路线及LAMP主要操作 | 第31页 |
| ·菌种的培养 | 第31-32页 |
| ·Xoo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基因组 | 第33-34页 |
| ·DNA浓度的测定 | 第34页 |
| ·LAMP反应及引物设计 | 第34-36页 |
| ·建立LAMP的反应体系 | 第36-44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4-56页 |
| ·基因组DNA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LAMP分析 | 第45-53页 |
| ·不同引物浓度比分析 | 第45-46页 |
| ·Mg~(2+)浓度梯度分析 | 第46-47页 |
| ·不同Bst酶量分析 | 第47-48页 |
| ·温度梯度分析 | 第48-49页 |
| ·时间梯度分析 | 第49-50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50-52页 |
| ·特异性的鉴定 | 第52-53页 |
| ·裂解菌液检测分析 | 第53-56页 |
| ·裂解菌液检测LAMP分析 | 第53-54页 |
| ·裂解菌液检测PCR分析 | 第54-56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56-59页 |
| ·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56-57页 |
| ·目的基因和引物的确定 | 第56页 |
| ·体系优化的确定 | 第56-57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检测水稻白叶枯菌Xoo方法学评价 | 第57-58页 |
| ·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