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苷产生菌Bacillus subtilis JSIM-G518的改良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词汇对照表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核苷酸的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方法 | 第8-9页 |
| ·目前已研究出的核苷类药物 | 第9-11页 |
| ·鸟苷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鸟苷简介 | 第11页 |
| ·鸟苷的用途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页 |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鸟苷的机理 | 第12-14页 |
|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 ·市场分析 | 第14页 |
| ·已有的工作基础 | 第14-1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鸟苷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 | 第16-27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 ·出发菌株 | 第16页 |
| ·培养基 | 第16-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8页 |
| ·最小抑制浓度的选择 | 第18页 |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18-19页 |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19页 |
| ·原生质体诱变 | 第19页 |
| ·核苷水解酶活性丧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19页 |
| ·鸟苷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 第19页 |
| ·鸟苷生产菌摇瓶发酵方法 | 第19-20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0页 |
| ·结果和讨论 | 第20-26页 |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0-21页 |
| ·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 第21-22页 |
| ·紫外线对JSIM-G518 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 | 第22页 |
| ·缺失核苷水解酶活性突变株的获得 | 第22-23页 |
| ·磺胺胍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 第23-24页 |
| ·德夸菌素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 第24页 |
| ·狭霉素C 抗性突变株的获得 | 第24页 |
| ·目的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24-25页 |
| ·鸟苷生产菌的诱变谱系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鸟苷产生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 第27-44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菌种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 ·豆饼水解液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 ·鸟苷生产菌摇瓶发酵方法 | 第28页 |
| ·鸟苷生产菌22 L 自控发酵罐发酵方法 | 第28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Box-Behnken 设计法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43页 |
| ·碳源、氮源对产苷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无机盐对产苷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发酵条件对产苷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其他因子对产苷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响应面试验分析确定最适发酵培养基 | 第36-39页 |
| ·优化后鸟苷生产菌发酵过程曲线 | 第39-40页 |
| ·鸟苷补料分批发酵和调控的初步研究 | 第40-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4页 |
| ·展望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