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射频识别系统概述 | 第15-19页 |
·电子标签技术发展现状 | 第19-24页 |
·集装箱自动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集装箱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集装箱电子标签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8-30页 |
第2章 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 | 第30-46页 |
·电磁场基础 | 第30-31页 |
·天线的场区 | 第31-34页 |
·电磁波极化及反射 | 第34-36页 |
·天线的方向性 | 第36-38页 |
·远场辐射的能量传输 | 第38-40页 |
·天线噪声与信噪比 | 第40-42页 |
·射频识别耦合方式及通信机制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电波传播特性 | 第46-77页 |
·电波传播机制 | 第46-48页 |
·集装箱复杂环境下的电波传播 | 第48-52页 |
·自由空间的路径损耗 | 第52-53页 |
·地面反射模型 | 第53-58页 |
·菲涅耳带域 | 第53-54页 |
·基于地面反射的双线损耗模型 | 第54-58页 |
·集装箱衍射损耗模型 | 第58-65页 |
·电磁波的衍射 | 第59-61页 |
·集装箱衍射损耗的数学模型 | 第61-64页 |
·模型检验 | 第64-65页 |
·多径传播对集装箱 RFID系统的影响 | 第65-70页 |
·电子标签系统性能分析 | 第70-72页 |
·最大识别距离 | 第70-71页 |
·读写可靠性 | 第71-72页 |
·金属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 第72-76页 |
·金属体对RFID系统的干扰 | 第72-74页 |
·防金属干扰的技术措施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双激活通信机制 | 第77-106页 |
·集装箱物流的工艺流程 | 第77-80页 |
·CY to CY工艺流程 | 第77-78页 |
·CFS to CFS工艺流程 | 第78-79页 |
·集装箱电子标签读写的过程及特殊性 | 第79-80页 |
·电子标签的功耗分析 | 第80-85页 |
·电子标签的定时激活机制 | 第85-91页 |
·定时激活机制下的状态转换 | 第85-88页 |
·定时激活的实时性分析 | 第88-90页 |
·定时激活机制下的功耗 | 第90-91页 |
·定时激活机制的不足 | 第91页 |
·电子标签的无源激活机制 | 第91-99页 |
·无源激活的工作原理 | 第91-92页 |
·无源激活的硬件方案 | 第92-95页 |
·无源激活机制的状态及其转换 | 第95-96页 |
·无源激活机制下的实时性及功耗分析 | 第96-98页 |
·基于无源激活机制的邻道防干扰技术 | 第98-99页 |
·基于双激活机制的通信模式 | 第99-104页 |
·采用双激活机制的必要性 | 第99-100页 |
·双激活通信机制的转换及实时性 | 第100-101页 |
·双激活机制下的能耗分析 | 第101-102页 |
·双激活机制的测试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的防冲突算法 | 第106-135页 |
·电子标签防冲突技术 | 第106-108页 |
·TDMA防冲算法 | 第108-117页 |
·二进制搜索算法 | 第109-113页 |
·纯 Aloha法 | 第113-114页 |
·时隙 Aloha算法 | 第114-117页 |
·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冲突特点及防冲算法 | 第117-118页 |
·时隙 Aloha算法的识别性能分析 | 第118-126页 |
·马尔可夫链 | 第118-119页 |
·时隙 Aloha法的马尔可夫性 | 第119-120页 |
·时隙 Aloha法的马氏链模型 | 第120-124页 |
·模型仿真及识别性能分析 | 第124-126页 |
·基于子集划分与动态匹配机制的防冲算法 | 第126-134页 |
·算法约定 | 第126-127页 |
·防冲算法方案 | 第127-128页 |
·防冲突算法流程 | 第128-132页 |
·防冲算法的识别性能 | 第132-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集装箱电子标签读写器的研制 | 第135-159页 |
·集装箱电子标签读写器功能及分类 | 第135-137页 |
·集装箱电子标签读写器的主要功能 | 第135-136页 |
·集装箱电子标签读写器的分类 | 第136-137页 |
·固定式读写器的总体设计 | 第137-139页 |
·读写器的分层模型 | 第137-138页 |
·固定式读写器的硬件构成 | 第138-139页 |
·固定式读写器的硬件设计技术 | 第139-152页 |
·处理器选择 | 第139-141页 |
·信道编码设计 | 第141-149页 |
·读写器射频电路设计 | 第149-152页 |
·固定式读写器的主要软件模块设计 | 第152-155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152-153页 |
·无线收发程序设计 | 第153-154页 |
·读写程序设计 | 第154-155页 |
·信息格式及数据帧设计 | 第155-156页 |
·信息格式设计 | 第155-156页 |
·低功耗的数据帧格式设计 | 第156页 |
·读写器性能测试 | 第156-158页 |
·测试方案及内容 | 第156-157页 |
·测试结果 | 第157-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9-161页 |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59-160页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