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5-24页 |
·园林、中国园林及其本质 | 第15-17页 |
·园林的定义及本质 | 第15-16页 |
·中国园林的模式 | 第16-17页 |
·中国园林中的生态内涵 | 第17-19页 |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 第17-18页 |
·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造园理论 | 第18页 |
·朴素的风水学说 | 第18-19页 |
·景观、园林与景观生态学 | 第19-20页 |
·关于生态园林概念与理论思考 | 第20-21页 |
·可持续性园林 | 第21-22页 |
·可持续性城市 | 第22页 |
·水口公共园林 | 第22-23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中国园林的特征分析与实践 | 第24-75页 |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及思考 | 第24-29页 |
·园林的本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 第25-26页 |
·园林哲学:"天人合一" | 第26-29页 |
·关于中国园林新解释 | 第29页 |
·实践探索 | 第29-74页 |
·英国汉普顿皇家花展作品:从意境上达到中西园林共识 | 第30-51页 |
·设计和工程作品:台州景元小区环境绿化(人与自然利谐相处) | 第51-71页 |
·小结:探索最佳人居环境模式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生态园林和园林生态系统 | 第75-124页 |
·生态园林与生态园林学 | 第75-78页 |
·生态园林的定义 | 第75-76页 |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 第76-78页 |
·生态园林学原理 | 第78页 |
·生态园林的特征和原则 | 第78-80页 |
·生态园林的特征——生产、生活、生态 | 第78-79页 |
·生态园林的建设原则 | 第79-80页 |
·生态园林建设现状的分析 | 第80-82页 |
·生态园林的意义 | 第80页 |
·生态园林的建设现状 | 第80-81页 |
·传统造园中生态建设的不足 | 第81-82页 |
·关于园林生态系统 | 第82-85页 |
·生态园林的实践研究——中泰花木生态园 | 第85-122页 |
·概况 | 第85-86页 |
·中泰生态园与杭州城市格局 | 第86-91页 |
·功能区块划分 | 第91-103页 |
·"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 | 第103-113页 |
·中泰花木生态园的五大功能——生产、仓储、市场、旅游、生态 | 第113-117页 |
·中泰水系与西溪湿地生态系统 | 第117-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生态园林与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园林与可持续性城市 | 第124-154页 |
·可持续性园林的概念 | 第124-125页 |
·可持续性园林的学科基础 | 第125-126页 |
·可持续性城市 | 第126-128页 |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概况 | 第126-127页 |
·可持续性园林与可持续性城市 | 第127-128页 |
·可持续性园林与可持续性城市的实践研究——江西(黄马)两江可持续性城市规划 | 第128-153页 |
·江西(黄马)两江可持续性城市规划概况 | 第128-129页 |
·规划思路 | 第129-130页 |
·建设内容 | 第130-141页 |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 第141页 |
·可持续性园林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 第141-151页 |
·江西(黄马)是可持续性城市的雏形 | 第151-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城市中的绿色空间网络——可持续性园林 | 第153页 |
·可持续性园林与人居环境——可持续性城市 | 第153-154页 |
第五章 水口公共园林 | 第154-190页 |
·朴素的风水学说 | 第154-156页 |
·风水与园林的关系 | 第156-161页 |
·风水中的风、山石、水、植物、建筑 | 第156-158页 |
·风水中的园林规划设计 | 第158-161页 |
·风水与园林融合的典范:水口园林 | 第161-188页 |
·徽州水口、浙江水口——村落水口园林 | 第161-179页 |
·杭州西湖:城市水口园林 | 第179-185页 |
·水口园林:最早的公共同林 | 第185-188页 |
·水口园林的现代意义 | 第188-189页 |
·水口园林与生态园林 | 第188页 |
·水口园林使人们尊重自然 | 第188页 |
·水口园林文化对城市化中生态和文脉的保护 | 第188-189页 |
·水口园林营造适宜人居需求的景观 | 第189页 |
·本章小结 | 第189-19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0-194页 |
·主要结论 | 第190-192页 |
·重要创新性成果 | 第192-193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197页 |
致谢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