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次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张弦梁结构的分类与结构特点 | 第10-12页 |
·张弦梁结构的工程应用 | 第12-13页 |
·张弦梁结构抗震研究现状及分析方法 | 第13-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多维地震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多维地震分析的理论方法和程序编制 | 第19-47页 |
·随机振动和虚拟激励法 | 第19-27页 |
·随机振动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虚拟激励法基本原理 | 第22-26页 |
·虚拟激励法与传统算法计算效率比较 | 第26-27页 |
·多维地震动输入 | 第27-37页 |
·单维地震动功率谱模型 | 第28-34页 |
·多维地震分量相关性 | 第34-37页 |
·虚拟激励法多维地震响应计算程序编制 | 第37-41页 |
·程序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程序基本功能 | 第39-41页 |
·虚拟激励法算例分析 | 第41-46页 |
·水平地震响应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竖向地震响应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双向张弦梁结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47-62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双向张弦梁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48-51页 |
·多维地震位移响应分析 | 第48-49页 |
·多维地震内力响应分析 | 第49-51页 |
·双向张弦梁各向地震响应比较分析 | 第51-56页 |
·位移响应比较分析 | 第51-54页 |
·内力响应比较分析 | 第54-56页 |
·多维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1页 |
·矢跨比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垂跨比的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荷载的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考虑上下部结构协同工作的张弦梁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62-93页 |
·概述 | 第62页 |
·双向张弦梁结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62-70页 |
·自振特性分析 | 第63-65页 |
·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65-67页 |
·虚拟激励法与组合计算法比较 | 第67-70页 |
·单向张弦梁结构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70-75页 |
·自振特性分析 | 第71-73页 |
·多维地震响应分析 | 第73-75页 |
·虚拟激励法与组合计算法比较 | 第75页 |
·张弦梁结构各向地震响应比较分析 | 第75-83页 |
·双向张弦梁结构算例 | 第76-80页 |
·单向张弦梁结构算例 | 第80-83页 |
·下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3-91页 |
·考虑下部结构的影响 | 第83-87页 |
·不同下部结构的影响 | 第87-89页 |
·阻尼比取值计算影响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