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绪论 | 第6-14页 |
(一) 唐代诗法诗格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 第6-7页 |
(二) 现当代文学理论家对唐五代诗格理论的评价 | 第7-9页 |
(三) 佛教对唐代诗格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四)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王昌龄“三境说”与佛学之“境” | 第14-21页 |
(一) 佛学对王昌龄“三境”说之境名的影响 | 第15-16页 |
(二) 佛学“境界”等别性对“三境”说品格的影响 | 第16-21页 |
二 试论佛学“中道”思想对诗格写作的影响 | 第21-30页 |
(一) “中道”的基本内涵 | 第21-23页 |
(二) “‘破我执’证‘中道’”与皎然之“中道”观 | 第23-30页 |
三 齐已“十势”与佛学名相关系浅探 | 第30-49页 |
(一) “猛虎踞林势”:牕前闲咏鸳鸯句,壁上时观獬豸图 | 第31-34页 |
(二) “丹凤衔珠势”:正思浮世事,又到古城边 | 第34-35页 |
(三) “毒龙顾尾势”: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 第35-37页 |
(四) “孤雁失群势”:既不经离别,安知慕远心 | 第37-38页 |
(五) “龙凤交吟势”:昆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 第38-40页 |
(六) “猛虎投涧势”: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 第40-41页 |
(七) “洪河侧掌势”:游人微动水,高岸更生风 | 第41-43页 |
(八) “龙潜巨浸势”:养猿寒嶂迭,擎鹤密林踈 | 第43-45页 |
(九) “鲸吞巨海势”:袖中藏日月,掌上握乾坤 | 第45-49页 |
四 神彧“句意之说”与禅宗“句意之说” | 第49-53页 |
(一) 禅宗“句意之说” | 第49-51页 |
(二) 神彧“句意之说”具体涵义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僧人诗格作者虚中、保暹、景淳生平小考 | 第58-68页 |
(一) 虚中生平小考 | 第58-59页 |
(二) 保暹生平考 | 第59-64页 |
(三) 景淳生平考 | 第64-6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