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探测形变的方法综述 | 第13-15页 |
·PS-DInSAR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PS-DINSAR技术与常规DINSAR的比较 | 第15-16页 |
·PS-DInSAR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2章 DInSAR探测地表形变原理 | 第20-30页 |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相位生成及成分分析 | 第20-25页 |
·干涉相位的形成 | 第20-22页 |
·干涉相位成分分析 | 第22-25页 |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地表形变 | 第25-27页 |
·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25-26页 |
·三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26-27页 |
·四轨法差分干涉测量 | 第27页 |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的局限性 | 第27-29页 |
·时间失相关 | 第28页 |
·空间失相关 | 第28页 |
·大气影响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永久散射体的探测与构网 | 第30-40页 |
·SAR影像的辐射定标及配准 | 第30-31页 |
·干涉对的自由组合 | 第31-34页 |
·PS探测及构网 | 第34-38页 |
·PS探测 | 第34-37页 |
·构建PS网络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PS网络参数求解及平差 | 第40-53页 |
·PS网络差分模型的建立及参数求解 | 第40-48页 |
·建立PS网络差分数学模型 | 第40-44页 |
·解空间搜索求解线性形变速率差值及高程误差增量 | 第44-45页 |
·PS线性形变速率及高程误差的求解 | 第45-48页 |
·SVD算法恢复时间序列 | 第48-49页 |
·大气影响相位及噪声的去除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短时空基线PS-DInSAR算法在美国Phoenix地区的应用 | 第53-66页 |
·实验区域 | 第53-55页 |
·干涉对构成及PS点的选取 | 第55-56页 |
·PS网平差及相位提取 | 第56-60页 |
·线性沉降结果分析 | 第60-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