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天命观的历史演进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序言 《诗经》天命观兴起的前奏 | 第11-18页 |
| 一 "天命"释义 | 第11-13页 |
| 二 "天命观"研究的意义 | 第13-17页 |
| 三 研究的思路与目的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诗经》天命观产生的背景 | 第18-30页 |
| 第一节 "帝立子生商"的殷商神学天命观 | 第19-23页 |
| 一 祖先崇拜 | 第19-20页 |
| 二 自然崇拜 | 第20-21页 |
| 三 至上神崇拜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周初理性天命观 | 第23-30页 |
| 一 周公与礼乐制度 | 第23-25页 |
| 二 周初理性天命观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诗经》天命观的具体表现 | 第30-55页 |
| 第一节 言志与缘情 | 第30-33页 |
| 一 诗言志 | 第30-32页 |
| 二 诗缘情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天命昭昭,无所不显——敬畏顺应天命 | 第33-38页 |
| 一 天与帝:天命观的神学色彩 | 第33-35页 |
| 二 天命佑周:敬畏赞美天 | 第35-37页 |
| 三 君命天授的王权中心思想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 | 第38-50页 |
| 一 聿修其德 | 第39-41页 |
| 二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 | 第41-50页 |
| 第四节 天命靡常,不畏于天——理性光芒的显现 | 第50-55页 |
| 一 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 第51-52页 |
| 二 怨天之辞 | 第52-53页 |
| 三 责天之辞 | 第53-55页 |
| 第三章 孔孟等先秦儒家的"仁"学天命观 | 第55-62页 |
| 第一节 孔子:"仁"支撑的天命观 | 第56-59页 |
| 一 "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 | 第56-57页 |
| 二 "听天命,尽人事"的人生哲学 | 第57-58页 |
| 三 "仁"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子思学派与孟子的"仁政""养心" | 第59-62页 |
| 一 子思学派的天命思想 | 第59-60页 |
| 二 孟子的天命思想 | 第60-62页 |
| 结语 "诗亡然后春秋作"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文献综述 | 第71-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