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波德里亚其人与其思想发展轨迹 | 第10-14页 |
第一节 走近波德里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波德里亚的思想发展轨迹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波德里亚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4-29页 |
第一节 罗兰·巴特与大众文化解码 | 第14-18页 |
一、物——符号 | 第14-16页 |
二、符号——物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勒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 | 第18-20页 |
一、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批判 | 第18-19页 |
二、风格的消失与社会的零度化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景观社会、符号社会 | 第20-23页 |
一、从“物”的崇拜到自我崇拜 | 第21-22页 |
二、景观社会对波德里亚的启发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拉康的“镜像”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五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第25-29页 |
一、媒体即讯息 | 第25-26页 |
二、内爆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波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 第29-54页 |
第一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和符号价值 | 第29-43页 |
一、商品的“符号价值” | 第29-32页 |
二、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分析 | 第32-43页 |
第二节、广告与“我消费,我存在”——影像生存 | 第43-50页 |
一、“消费范型的布道者”——广告 | 第43-45页 |
二、“我消费,我存在”——“影像”生存问题 | 第45-50页 |
第三节、波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批判 | 第50-54页 |
一、符号学方法批判 | 第51页 |
二、对于马克思的单向度阅读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后现代性之思——波德里亚与美学 | 第54-71页 |
第一节 波德里亚与后现代 | 第54-61页 |
一、表征 | 第54-56页 |
二、波德里亚的历史形态学与表征 | 第56-61页 |
第二节 波德里亚“超美学”媒介理论与对美学的影响 | 第61-71页 |
一、“超美学”对审美对象的转换——从“真实”到“超现实” | 第61-64页 |
二、“超美学”对美学表现策略的转换——从“再现”到“仿真” | 第64-66页 |
三、“超美学”对审美心理过程的转换——从“形象”到“拟像” | 第66-68页 |
四、“超美学”对美学风格的转换——从“自律”到“内爆” | 第68-71页 |
第五章 波德里亚早期思想理论批判 | 第71-79页 |
第一节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学的现实理论意义 | 第71-74页 |
一、总体评价 | 第71-72页 |
二、波德里亚理论作为文化研究的意义 | 第72-74页 |
第二节 波德里亚理论盲点与困境 | 第74-79页 |
一、著作上的缺陷 | 第74-75页 |
二、对技术的偏见与主体性建构的无力 | 第75-77页 |
三、现代与后现代的意义断裂的疑问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