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30页
   ·问题提出第9-19页
     ·研究背景第9页
     ·情绪及情绪教育第9-12页
       ·情绪的概念第10页
       ·情绪的分类第10页
       ·情绪的内容第10-11页
       ·情绪的功能第11页
       ·情绪教育的重要性第11-12页
     ·小学生情绪特点第12-13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情绪问题第13-15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情绪特点第13-15页
       ·不良情绪对农民工子女小学生的危害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8页
       ·学科意义第16-17页
       ·现实意义第17页
       ·教育意义第17-18页
       ·社会意义第18页
     ·研究假设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文献综述第19-30页
     ·关于情绪的研究方法第19-21页
       ·实验室研究第19-20页
       ·主观报告法第20-21页
     ·不良情绪的调适第21-26页
       ·情绪宣泄法第21-22页
       ·情绪控制法第22-23页
       ·情绪熏陶法第23-24页
       ·生理调节法第24页
       ·心理干预法第24-25页
       ·其他方法第25-26页
     ·关于不良情绪的研究第26-27页
       ·对于小学生不良情绪的研究第26页
       ·对于弱势群体不良情绪的研究第26-27页
     ·关于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的研究第27-29页
       ·智力方面第27-28页
       ·认知方面第28页
       ·情绪方面第28页
       ·意志方面第28页
       ·人格方面第28页
       ·社会适应方面第28-29页
       ·行为方面第29页
       ·人生现、价值观方面第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实证研究第30-57页
   ·问卷编制第30-37页
     ·变量定义第30页
     ·问卷题项设计第30页
     ·被试情况分布第30页
     ·分析程序第30-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36页
       ·信度分析第31页
       ·项目区分度分析第31-32页
       ·项目通俗性水平分析第32页
       ·效度分析第32-36页
     ·分析与讨论第36-37页
       ·问卷信度第36页
       ·问卷的构想效度第36-37页
       ·小结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50页
     ·小学生不良情绪状况统计分析第38-41页
       ·总体被试情况描述统计第38页
       ·总体被试的总分与各维度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38-39页
       ·不同性别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39-40页
       ·不同类型的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0页
       ·不同学校类型的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0-41页
       ·不同年级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1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结果分析第41-46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情况描述第41-42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总分与各维度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42-43页
       ·不同性别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3-44页
       ·不同学校类型的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4页
       ·不同年级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4-45页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5页
       ·父母都在上海和不都在上海的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5-46页
     ·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不良情绪结果分析第46-50页
       ·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情况描述第46-47页
       ·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回归分析第47-48页
       ·不同性别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8-49页
       ·不同年级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9页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9页
       ·父母都在上海和不都在上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不良情绪的差异研究第49-50页
   ·干预研究第50-57页
     ·干预前结果分析第50-52页
       ·孤独、总分和独生子女、父母情况的相关分析第50页
       ·被试情况统计第50-51页
       ·被试前测情况描述统计第51-52页
     ·干预内容第52-54页
       ·团体辅导活动内容第53页
       ·团体辅导活动举例第53-54页
     ·干预后结果分析第54-57页
       ·被试后测情况描述统计第54-55页
       ·被试前测和后测的比较研究第55页
       ·不同性别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比较分析第55-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57页
第三章 讨论第57-72页
   ·小学生不良情绪状况的总体情况第57-58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的不良情绪状况第57-58页
     ·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的不良情绪状况第58页
     ·干预效果分析第58页
   ·造成农民工子女不良情绪的原因分析第58-62页
     ·社会因素第59页
     ·学校因素第59-60页
     ·家庭因素第60-61页
     ·自身因素第61-62页
   ·研究建议第62-70页
     ·社会第62-64页
     ·学校第64-65页
     ·教师第65-67页
     ·家长第67-69页
     ·学生第69-70页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70-72页
     ·研究局限第70-71页
     ·研究展望第71-72页
第四章 结论第72-73页
   ·总体小学生不良情绪状况第72页
   ·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状况第72页
   ·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不良情绪状况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一:小学生不良情绪问卷第78-80页
附录二:团体辅导活动内容第80-85页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敦煌遗书《佛说佛名经》(二十卷本)研究
下一篇:想象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