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洋槐论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根际微生态的作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刺槐研究现状第10-12页
     ·刺槐造林育林研究第10-11页
     ·AM 真菌对刺槐接种效应研究第11-12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2-14页
     ·微生物多样性概述第12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第12-13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在AM 真菌上的应用第13-14页
   ·AM 真菌的生态分布第14-15页
     ·AM 真菌生态分布的广泛性第15页
     ·AM 真菌生态分布的不均衡性第15页
   ·AM 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5-19页
     ·AM 真菌对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第15-16页
     ·AM 真菌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第16-17页
     ·AM 真菌对植物根系形态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17-18页
     ·AM 真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18-19页
   ·AM 真菌对陆地植被系统的影响第19-21页
     ·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逆性第19-20页
     ·调节植物种间关系,促进物种多样性第20页
     ·影响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第20-21页
   ·AM 真菌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指示作用第21-22页
第二章 前言第22-24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材料第24-25页
     ·野外试验第24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4页
       ·土壤样品采集第24页
     ·盆栽试验第24-25页
       ·盆栽土壤第24页
       ·供试菌种及宿主植物第24-25页
   ·研究方法第25-30页
     ·土壤样品的制备第25-26页
       ·四分法第25-26页
       ·风干处理第26页
       ·磨细和过筛第26页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6页
     ·AM 真菌研究方法第26-27页
       ·菌根侵染状况分析第26-27页
       ·AM 真菌孢子密度及菌根依赖性测定第27页
       ·AM 真菌的分离第27页
     ·BIOLOG ECO Microplate 检测法第27-28页
       ·BIOLOG ECO Microplat 原理第27页
       ·BIOLOG ECO Microplate 接种液制备第27-28页
       ·多底物酶联反应(ELISA)第28页
       ·数据分析第28页
     ·土壤微生物测定第28-29页
     ·土壤酶测定第29页
     ·植株生理指标测定第29-30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30-47页
   ·不同树龄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研究第30-40页
     ·ELISA 反应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第30-31页
     ·同一树龄刺槐根际微生物对6 类不同碳源利用分析第31-33页
     ·不同树龄刺槐根际微生物对同一类碳源利用分析第33页
     ·同龄次生林与人工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第33-34页
     ·不同树龄刺槐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第34-35页
     ·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主成分分析第35-37页
     ·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聚类分析第37-39页
     ·BIOLOG 代谢剖面模型拟合第39-40页
   ·AM 真菌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40-43页
     ·菌根形态与侵染率测定第40页
     ·AM 真菌对根瘤菌的影响第40页
     ·AM 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第40-43页
   ·AM 真菌对刺槐的接种效应第43-47页
     ·AM 真菌对刺槐根系的影响第43页
     ·AM 真菌对刺槐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43-44页
     ·AM 真菌对刺槐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4-46页
     ·AM 真菌对刺槐的促生作用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47-51页
   ·结论与讨论第47-49页
     ·不同树龄刺槐根际AM 真菌的变化第47页
     ·AM 真菌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47页
     ·AM 真菌对刺槐次生林地的影响第47-48页
     ·AM 真菌对刺槐生长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第48页
     ·AM 真菌对生态恢复的意义第48-49页
     ·AM 真菌影响生态恢复的机理分析第49页
   ·创新与特色第49-50页
   ·研究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8页
致谢第58-59页
图版第59-61页
作者简介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杨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一篇:秦岭大熊猫主食竹及其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