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0 前言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研究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研究结构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 | 第16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16-17页 |
·城市竞争力理论 | 第17-18页 |
·环境科学理论 | 第18页 |
·营销科学理论 | 第18-20页 |
1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概述 | 第20-30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其诠释 | 第20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0-21页 |
·国外旅游可持续评价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国外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界定与评价的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25页 |
·国内旅游可持续评价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国内旅游可持续评价研究述评 | 第25-28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国内外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比较 | 第29-30页 |
2 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旅游开发现状概述 | 第30-40页 |
·历史文化名城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4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程 | 第30-31页 |
·历史文化名城界定 | 第31-32页 |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和类型 | 第32-34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 | 第34-35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现状与挑战 | 第38-40页 |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现状 | 第38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38-39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3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基础分析 | 第40-46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要素 | 第40-42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基本要素 | 第40-41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基本要素关联分析 | 第41-42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和原则 | 第42-44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 | 第42-43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43-44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 | 第44-46页 |
4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72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6-50页 |
·指标意义 | 第46页 |
·评价指标指向 | 第46-47页 |
·指标功能 | 第47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7-48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式 | 第48-50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0-72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52-54页 |
·各单项指标的说明及量化 | 第54-72页 |
5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 第72-89页 |
·评价体系产生的原因 | 第72页 |
·评价体系提出的依据和程序 | 第72-74页 |
·评价体系提出的依据 | 第72-73页 |
·评价体系提出的程序 | 第73-74页 |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 第74-76页 |
·层次分析法及其步骤 | 第74-76页 |
·指标层次与结构 | 第76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6-84页 |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76页 |
·各层次权重的确定 | 第76-77页 |
·各层指标总排序权值的计算 | 第77-78页 |
·指标权重值的计算 | 第78-84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量化和标准化处理 | 第84-87页 |
·指标量化方法 | 第84页 |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84-87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及等级判定 | 第87-89页 |
·评价模型 | 第87页 |
·评价等级标准 | 第87-89页 |
6 基于评价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89-100页 |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矛盾 | 第89-92页 |
·旅游环境脆弱性与旅游行为破坏性 | 第89-90页 |
·旅游资源原真性与开发行为带来附加人造性 | 第90-91页 |
·旅游行为索取性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 | 第91-92页 |
·旅游资源、环境与行为间矛盾的解决对策 | 第92-97页 |
·旅游环境脆弱性与开发行为破坏性之间的解决对策 | 第92页 |
·旅游资源自然性与开发行为附加人造性之间解决对策 | 第92-94页 |
·旅游行为的索取性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有限性之间解决的对策 | 第94-97页 |
·基于旅游可持续评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发展策略 | 第97-100页 |
·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 第97-98页 |
·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营销策略 | 第98-99页 |
·基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行为的导向策略 | 第99-100页 |
7 实证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为例 | 第100-118页 |
·实证研究背景分析 | 第100-101页 |
·研究范围 | 第100页 |
·洛阳的旅游文化内涵 | 第100-101页 |
·洛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SWOT 分析 | 第101-104页 |
·优势分析 | 第101-102页 |
·劣势分析 | 第102页 |
·机会分析 | 第102-103页 |
·威胁(挑战)分析 | 第103-104页 |
·洛阳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综合评价 | 第104-112页 |
·评价结果分析和洛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 第112-118页 |
·指标对比及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2-114页 |
·洛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 第114-118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成果与不足 | 第118-119页 |
·主要成果 | 第118页 |
·主要不足 | 第118-119页 |
·主要创新 | 第119页 |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附录 | 第123-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