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6页 |
·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问题的出现 | 第7-8页 |
·论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相关工作概述 | 第9-14页 |
·基于意图的需求建模分析模型——i*框架 | 第9-11页 |
·基于问题的需求建模分析方法——PF 方法 | 第11-13页 |
·i*和PF 的结合 | 第13页 |
·模式与需求模式 | 第13-14页 |
·论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难点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5页 |
·各章内容简介 | 第15-16页 |
第2章 一种集成目标和问题分析的需求知识建模方法 | 第16-33页 |
·i*和PF 建模方法思想的互补性 | 第17-24页 |
·i*和PF 的元模型分析 | 第18-20页 |
·i*和PF 的二次元模型分析 | 第20-21页 |
·由本体到元模型的分析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一种集成目标与问题分析的需求知识建模方法概述——iPF | 第24-33页 |
·整合方法的形式 | 第24-25页 |
·知识源的选择 | 第25-26页 |
·解析 | 第26-27页 |
·模型整合方法 | 第27-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案例应用——用iPF 方法建模需求模式 | 第33-47页 |
·不同模式库的筛选 | 第33-35页 |
·模式解析 | 第35-38页 |
·模型整合 | 第38-43页 |
·全局视图——SD 模型 | 第39页 |
·局部视图——SR 模型 | 第39-41页 |
·子任务问题分析——PF 模型 | 第41-42页 |
·全局问题分析 | 第42-43页 |
·建模效果 | 第43-45页 |
·iPF 方法的一般应用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60页 |
·选择OME 做扩展的原因 | 第47-48页 |
·定义PF 框架 | 第48-50页 |
·定义PF 框架中的基本元素 | 第50-52页 |
·定义PF 框架中的连接 | 第52-54页 |
·定义PF 插件 | 第54-56页 |
·用OME 画问题图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现有工作的意义 | 第60-61页 |
·未来工作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