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微纳结构水运驱动定位实验和水运模型的理论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研究的来源及内容 | 第12-15页 |
·研究来源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植物长距离水分输运机理假说 | 第15-23页 |
·水的性质 | 第15页 |
·水势 | 第15-16页 |
·水分的运动 | 第16页 |
·水进入植物的途径 | 第16页 |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第16-21页 |
·木质部结构 | 第17页 |
·水分向上的运输机理假说 | 第17-19页 |
·水分向上的运输机理假说的争论 | 第19-21页 |
·植物水运实验进展 | 第19页 |
·争论点说明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植物微纳结构水运驱动定位的实验研究 | 第23-43页 |
·植物枝条木质部和叶片微纳结构水运能力测量实验 | 第23-3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植物带叶枝条输水能力测定 | 第23-24页 |
·植物茎部的输水能力测定 | 第24页 |
·单个叶片运水能力测定 | 第24-25页 |
·木质部和叶片微纳结构输水能力对比实验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微纳结构水运驱动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植物带叶枝条输水能力 | 第26-28页 |
·植物茎部的输水能力 | 第28-30页 |
·单个叶片的水运能力 | 第30-31页 |
·木质部和叶片微纳结构输水能力对比实验 | 第31-33页 |
·植物枝条蒸腾作用水运能力对比实验 | 第33-3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摘去黑色胶袋枝条输水能力测定 | 第33-34页 |
·保留黑色胶袋枝条输水能力测定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摘去黑色胶袋枝条输水能力 | 第35-36页 |
·摘去黑色胶袋枝条输水能力 | 第36-38页 |
·植物枝条木质部微纳结构作用实验 | 第38-41页 |
·失水木质部的水运实验 | 第38-40页 |
·木质部枝条反插入红墨水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溶液溶质势水运与应用能力测定 | 第43-48页 |
·粘合剂的选择 | 第43-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3页 |
·粘合剂选择实验结果 | 第43-44页 |
·渗透实验测定与微纳结构下植物水运能力比较 | 第44-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渗透实验结论与分析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微纳结构下植物导管中水分运输理论分析 | 第48-59页 |
·毛细力在植物导管中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48页 |
·微纳尺度下细胞之间渗透吸水的理论分析 | 第48-50页 |
·植物光合作用 | 第49-50页 |
·植物呼吸作用 | 第50页 |
·微纳结构下导管水运模型 | 第50-57页 |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式 | 第50-53页 |
·导管中水流的状态 | 第53-54页 |
·微纳尺度导管水运模型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