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荒诞异化:陈染的内心感悟与文本彰显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创作基础:真实生活中的体验 | 第13-15页 |
(一) 陈染个人的成长经验 | 第13-14页 |
(二) 时代以及哲学、文学思想的影响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创作实践:作品中的荒诞异化 | 第15-20页 |
(一) 荒诞社会对人的扭曲 | 第16页 |
(二)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 第16-17页 |
(三) 现代人"家园"缺失、"无家可归"的生存焦虑 | 第17-18页 |
(四) 现代人的"失语"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逃亡"式的"孤独":陈染对生存的理解与抗争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孤独":对生存状态的"素描" | 第20-23页 |
(一) 作品中的"孤独人物"系列 | 第21-22页 |
(二) "孤独"的精神实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孤独":鲁迅和陈染的共识与共守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孤独":通过文本形式传达 | 第24-28页 |
(一) 文本中语义所隐含的"孤独" | 第25-26页 |
(二) 文本中语用所隐含的"孤独"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迷恋式的"死亡":陈染深层探寻的归宿 | 第28-32页 |
第一节 "死亡":陈染笔下深层探寻的主题 | 第28-30页 |
(一) 陈染笔下的"死亡"类别 | 第28-29页 |
(二) 陈染笔下的"死亡"内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陈染"死亡"意识的唯美观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超越"死亡"与生活"准和解":陈染思想的转变 | 第32-39页 |
第一节 从偏执、叛逆到温和、平淡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走向温和平静下的"准和解"状态 | 第34-36页 |
第三节 后期作品中变化的形式风格 | 第36-39页 |
结论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