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宁尾洞铜镍矿区采矿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前言 | 第8页 |
·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8-11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创新 | 第10-11页 |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3页 |
·矿山工程地质 | 第11-12页 |
·基性岩矿山工程地质 | 第12页 |
·富宁尾洞铜镍矿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6页 |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气象水文 | 第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构造 | 第19-23页 |
·矿区构造 | 第19-22页 |
·岩浆岩 | 第22-23页 |
·围岩蚀变 | 第23页 |
·矿体、围岩 | 第23-25页 |
·研究区人类活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水文工程地质调查及岩石力学实验分析 | 第26-49页 |
·水文地质调查 | 第26-29页 |
·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 第26-27页 |
·研究区水文地质情况 | 第27-29页 |
·工程地质调查 | 第29-35页 |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 第29-31页 |
·研究区结构面分述 | 第31-35页 |
·矿岩力学实验与分析 | 第35-49页 |
·矿岩试样的选取 | 第36-37页 |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测试 | 第37-41页 |
·岩石抗拉强度的测试 | 第41-43页 |
·岩石抗剪强度和直剪试验 | 第43-4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岩体质量评价 | 第49-59页 |
·RMR围岩分级 | 第50-54页 |
·RMR初值确定 | 第50-52页 |
·RMR修正 | 第52-54页 |
·巴顿岩体质量(Q)分级 | 第54-56页 |
·平硐P_1主巷道的Q系统分级 | 第54-55页 |
·地下工程支护分析 | 第55-56页 |
·分级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研究区采矿围岩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9-81页 |
·研究区现阶段采矿工程地质问题及破坏机制分析 | 第59-62页 |
·地表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破坏模式 | 第59-60页 |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破坏模式 | 第60-62页 |
·采矿工程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6页 |
·地质因素 | 第62-64页 |
·水文因素 | 第64-65页 |
·环境因素 | 第65-66页 |
·工程因素 | 第66页 |
·时间因素 | 第66页 |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方法 | 第66-69页 |
·模糊评价方法简介 | 第67页 |
·采矿工程地质条件综合模糊评价的原理与基本思路 | 第67-69页 |
·采矿围岩稳定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69-71页 |
·主要评价因子选取 | 第69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第69-71页 |
·采矿围岩稳定性等级划分及评判集建立 | 第71页 |
·指标因素权重及隶属度函数的建立 | 第71-79页 |
·确定指标因素的权重 | 第71-74页 |
·确定隶属函数 | 第74-76页 |
·综合评价运算 | 第76-79页 |
·研究区采矿围岩稳定性综合评价分析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第七章 建议及展望 | 第83-85页 |
·建议 | 第83页 |
·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参加实践情况 | 第90页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