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前言 | 第12-24页 |
| ·茶树品种资源的起源及区域分布 | 第12-13页 |
| ·茶树品种资源的起源 | 第12页 |
| ·茶树品种资源的区域分布 | 第12-13页 |
| ·花粉形态学在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上的研究 | 第13-15页 |
| ·几种常用孢粉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原理 | 第13-14页 |
| ·花粉电镜扫描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 第14-15页 |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 | 第15-22页 |
| ·几种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原理 | 第16-19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 第19-21页 |
| ·SRAP 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21页 |
| ·SRAP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21-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 2 利用花粉电镜扫描研究闽台主要茶树种质资源的进化关系 | 第24-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供试材料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 ·茶树品种花粉形态观察结果及测量数据 | 第26-34页 |
| ·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 | 第34-38页 |
| ·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 第38-41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 ·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4页 |
| ·关于茶树花粉形态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1-42页 |
| ·采集时期及前处理方法对花粉形态观察的影响 | 第42-44页 |
| 3 利用SRAP 对闽台主要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分析 | 第44-61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供试茶树材料和扩增引物 | 第44页 |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 ·试验材料处理方法 | 第45页 |
| ·DNA 提取方法 | 第45-46页 |
| ·DNA 质量检测方法 | 第46页 |
| ·SRAP 反应体系 | 第46-47页 |
| ·变性聚丙烯凝胶的制备 | 第47-48页 |
| ·上样与电泳 | 第48-49页 |
| ·银染 | 第49页 |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 ·DNA 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49-51页 |
| ·茶树 SRAP 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1-56页 |
| ·SRAP 遗传聚类结果 | 第56-58页 |
|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8页 |
| ·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8页 |
| ·讨论 | 第58-61页 |
| ·影响 PCR 过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 第58-59页 |
| ·影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显色技术的关键因素 | 第59-61页 |
| 4 总结 | 第61-64页 |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61-62页 |
| ·分子标记研究结果 | 第61页 |
| ·孢粉学研究结果 | 第61-62页 |
| ·茶树的孢粉学分类与分子标记分类相关性 | 第62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62-64页 |
| ·建立适合于茶树最佳 DNA 分子标记技术体系 | 第62-63页 |
| ·基于 DNA 芯片标记的 SNP 分子标记技术 | 第63页 |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63页 |
| ·超薄切片对茶树花粉的研究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图版 | 第69-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