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7号线简介 | 第8-11页 |
第2章 线路客流预测 | 第11-22页 |
2.1 新线接入线网后客流发展规律 | 第11页 |
2.2 广州地铁6号线开通后客流变化情况 | 第11-13页 |
2.2 7号线开通初期线路客流预测 | 第13-14页 |
2.2.1 初期预测客流的校正 | 第13页 |
2.2.2 开通初期客流预测 | 第13-14页 |
2.3 7号线开通半年时站点客流预测 | 第14-18页 |
2.3.1 全天客流量 | 第14-15页 |
2.3.2 早高峰各站上下车客流分布 | 第15-17页 |
2.3.3 晚高峰各站上下车客流分布 | 第17-18页 |
2.4 地铁车站大客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1页 |
2.4.1 周边经济的发展水平 | 第18-19页 |
2.4.2 周边的接驳换乘设施情况 | 第19页 |
2.4.3 地铁票价 | 第19页 |
2.4.4 车站集散能力 | 第19页 |
2.4.5 地铁客流预测的因果分析和模型分析 | 第19-21页 |
2.5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线路客运能力分析 | 第22-26页 |
3.1 7号线线路10分钟运输间隔客运能力分析 | 第22-23页 |
3.2 7号线线路6.5/5分钟运输间隔客运能力分析 | 第23-25页 |
3.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车站大客流应急处置指引 | 第26-30页 |
4.1 车站客流异常的分类和原因 | 第26-27页 |
4.2 车站三级客流控制原则及启用时机 | 第27-28页 |
4.2.1 由下至上和由内至外的原则 | 第27-28页 |
4.2.2 点控和线控 | 第28页 |
4.2.3 及时汇报与统一调度 | 第28页 |
4.3 大客流客运组织具体措施和控制内容 | 第28-29页 |
4.3.1 加强工作人员组织 | 第28页 |
4.3.2 加强业务能力提升 | 第28页 |
4.3.3 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转 | 第28-29页 |
4.3.4 关闭某一个或者几个出入口或进行设置进出分流。 | 第29页 |
4.3.5 加强沟通和联络 | 第29页 |
4.3.6 增加列车运能 | 第29页 |
4.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5章 换乘站点客运能力分析及客流组织对策 | 第30-56页 |
5.1 西丽站客运能力分析及客流组织 | 第33-38页 |
5.1.1 西丽站客流特征 | 第33页 |
5.1.2 西丽站客流组织 | 第33-38页 |
5.2 安托山站客运能力分析及客流组织 | 第38-43页 |
5.2.1 安托山站客流特征 | 第38页 |
5.2.2 安托山站客流组织 | 第38-43页 |
5.3 车公庙站客运能力分析及客流组织 | 第43-48页 |
5.3.1 车公庙站客流特征 | 第43页 |
5.3.2 车公庙站客流组织 | 第43-48页 |
5.4 华强北站客运能力分析及客流组织 | 第48-54页 |
5.4.1 华强北站客流特征 | 第48页 |
5.4.2 华强北站客流组织 | 第48-54页 |
5.5 以安托山站为例论证客运组织对策的实施效果 | 第54-55页 |
5.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56页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