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演变 | 第10-12页 |
·静力法阶段 | 第10页 |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10-11页 |
·延性/能力设计方法 | 第11页 |
·基于能量和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1-12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2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 第14-33页 |
·概述 | 第14页 |
·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 | 第14-19页 |
·设防目标 | 第14-15页 |
·设计地震作用的确定 | 第15-16页 |
·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的验算 | 第16-17页 |
·结构地震作用降低系数与抗震措施 | 第17-18页 |
·基于承载力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18页 |
·基于承载力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 | 第19-22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 第19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分析方法原理 | 第19-20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 | 第21-22页 |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 第22页 |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 | 第22-24页 |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概述 | 第22-23页 |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基于损伤的结构抗震设计的特点与研究趋势 | 第24页 |
·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 | 第24-29页 |
·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概述 | 第24-25页 |
·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 | 第25页 |
·能力谱法 | 第25-27页 |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7-28页 |
·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28-29页 |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 | 第29-32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 | 第29页 |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29-30页 |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特点 | 第31-32页 |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 | 第33-45页 |
·概述 | 第33页 |
·现行抗震设计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设计思想比较 | 第33页 |
·抗震设防目标的比较 | 第33-37页 |
·设计地震作用水准 | 第33-35页 |
·抗震性能水平 | 第35-36页 |
·建筑按重要性的分类 | 第36页 |
·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 第36-37页 |
·两种方法的设计过程比较 | 第37-42页 |
·不同分析方法的反应参数和破坏控制准则比较 | 第39-41页 |
·不同设计方法的计算步骤对比 | 第41-42页 |
·抗震措施比较 | 第42-43页 |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 第43页 |
·可靠度理论在两种方法中的应用比较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按两种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的算例比较 | 第45-73页 |
·概述 | 第45页 |
·按我国抗震规范进行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 第45-49页 |
·基本设计参数 | 第45-47页 |
·确定地震地面运动参数 | 第47页 |
·设计地震作用确定 | 第47页 |
·确定抗震设计荷载组合 | 第47页 |
·设计结果 | 第47-49页 |
·地震作用下结构变形验算 | 第49页 |
·按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对典型框架进行设计 | 第49-62页 |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性能指标的量化 | 第49-50页 |
·六度区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35][38][56]-[58] | 第50-55页 |
·八度区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 第55-61页 |
·算例的计算及设计结果比较 | 第61-62页 |
·算例的地震反应性能分析比较 | 第62-71页 |
·结构出铰情况比较 | 第62-67页 |
·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比较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