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及收缩徐变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与材料组成 | 第14-24页 |
| ·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性能 | 第14-16页 |
| ·工作性能 | 第14页 |
| ·力学性能 | 第14-15页 |
| ·耐久性 | 第15-16页 |
| ·高性能混凝土组成 | 第16-22页 |
| ·水泥 | 第16页 |
| ·矿物掺合料 | 第16-18页 |
| ·集料 | 第18-20页 |
| ·水 | 第20-21页 |
| ·高效减水剂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第3章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 第24-51页 |
| ·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原理 | 第24-35页 |
|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26-29页 |
|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29-35页 |
|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35-39页 |
| ·正交设计基本概念 | 第35页 |
| ·正交表 | 第35-3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36-37页 |
|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 ·本课题配合比计算 | 第39-50页 |
| ·工程原材料 | 第39页 |
| ·混凝土技术要求 | 第39页 |
| ·初步设计 | 第39-41页 |
| ·正交试验 | 第41-48页 |
| ·匀质试验 | 第48-49页 |
| ·施工应用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 | 第51-68页 |
| ·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51页 |
|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 ·收缩机理 | 第51-53页 |
| ·徐变机理 | 第53页 |
| ·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 ·混凝土收缩徐变数学模型 | 第54-61页 |
| ·徐变表示方法 | 第54-55页 |
| ·国际收缩徐变模型 | 第55-61页 |
|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方法 | 第61-67页 |
| ·收缩计算方法 | 第61页 |
| ·徐变计算方法 | 第61-64页 |
| ·收缩徐变计算的有限元法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研究 | 第68-82页 |
| ·试验目的 | 第68页 |
| ·试验方案 | 第68-72页 |
| ·弹性模量增长规律试验 | 第68页 |
| ·混凝土收缩试验 | 第68-71页 |
| ·混凝土长期徐变试验 | 第71-72页 |
| ·试验数据拟合分析 | 第72-81页 |
| ·拟合方法 | 第72-73页 |
| ·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 | 第73-81页 |
| ·本章小节 | 第81-82页 |
| 第6章 嫩江大桥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第82-94页 |
| ·工程概况 | 第82-83页 |
| ·桥跨布置 | 第82-83页 |
| ·施工概况 | 第83页 |
| ·理论分析 | 第83-93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83-85页 |
| ·计算结果 | 第85-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结论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