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史、法律思想史论文--中国论文

试论中华法系的核心文化精神及其历史运行--兼析古人法律生活中的“情理”模式

内容提要第1-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30页
   ·本文研究主题和预期目的第16-19页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第19-25页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研究视角第21-22页
     ·研究范围的限定第22-25页
   ·本文研究思路第25-27页
   ·本文概念范畴的基本交代及其层级关系第27-30页
     ·法律现象、法律生活、法律观念和法律精神第27-29页
     ·古代法律的表层、中层与深层第29-30页
第2章 中华法系意义系统的理论渊源与文化意蕴第30-45页
   ·中华法系的文化精神概说第31-34页
   ·对古代法律精神的既有研究及其局限第34-42页
     ·八种思维路径及其局限第35-40页
     ·突破局限的可能方向第40-42页
   ·情理阐析论:统一阐释中华法系的光明方向第42-45页
第3章 古人法律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和分析单元第45-88页
   ·古人法律生活中的常见因素第47-74页
     ·礼制法刑:古代中国的法规范第47-51页
     ·天道天理:古代法律的精神基础第51-66页
     ·人情民心:古代法律的人文关怀第66-71页
     ·情理精神:古代法律无时不在的“灵魂”第71-74页
   ·“天理”、“国法”、“人情”之间的模糊关系第74-79页
   ·古代法律分析单元的明确界定第79-88页
     ·分析“人情”的基本单元:“君情”、“官情”、“民情”第80-84页
     ·分析“意志”的基本单元:立法和司法背后是“君意”“官意”第84-85页
     ·深入“意志”背后:“君情”和“官情”第85-86页
     ·关于“民意”特别说明:“直接民意”作为基本分析单元第86-88页
第4章 情理精神的立体深广阐释第88-109页
   ·对情理精神的四种研究路径第89-102页
     ·三角形路径中的“情理”:天理+人情+天理人情第90-93页
     ·上下路径中的“情理”:个人+国家+上天第93-95页
     ·并列路径中的“情理”:天理+人情+国法第95-98页
     ·内外路径中的“情理”:天理人情第98-102页
   ·综合路径与情理模式的提出第102-105页
     ·内外层级论:以内外路径为主借鉴其它路径第102-103页
     ·“情理模式”的提出第103-105页
   ·关于“情理模式”的几点提前说明第105-109页
第5章 中华法系的基本结构第109-144页
   ·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及其背后第110-118页
     ·君主、官吏及其治理意志第110-113页
     ·治官和治民:治理民情(官情)中的常情、恶情第113-117页
     ·治理方式的背后:“礼”和“刑”的互动第117-118页
   ·中层要素与深层要素第118-123页
     ·表层因素、中层要素与深层要素第119-120页
     ·中层的经常要素与偶然要素第120-122页
     ·深层要素:君情、官情,情理精神第122页
     ·不宜作为分析单元的概念:礼、国法,善情、常情、恶情,道德,人情等第122-123页
   ·中华法系的基本结构第123-144页
     ·治理意志:“君意—官意”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125-128页
     ·精神来源:“天道天理——君意、官意”之间的依据和偏离、遵循第128-131页
     ·治理民众的常情、恶情:“君意、官意——民情”之间的体谅和遵循,或冲突和协调第131-133页
     ·治理官吏的常情、恶情:“君意、官意——官情”之间的体谅和遵循,或冲突和协调第133-136页
     ·终极理想:“天道天理—君意官意、民情(官情)”之间的接纳、偏离和趋归第136-139页
     ·中层结构小结:动态平衡与情理精神的引入第139-144页
第6章 情理模式的内容:中华法系的中层与深层第144-166页
   ·三类运行中的情理流动第145-155页
     ·超常世理想运行:基本结构与情理精神的紧密融合第146-149页
     ·常世的正常运行:基本结构与情理精神的一般结合第149-152页
     ·乱世的矫正运行:基本结构通过情理精神不断重建第152-155页
   ·情理模式的内部关系第155-166页
     ·基本结构的深层枢纽:情理精神第155-156页
     ·治理方式的决定者:君情、官情第156-158页
     ·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对象趋归天道天理第158-162页
     ·情理模式小结:无所不在的情理流动第162-166页
第7章 情理精神的运行轨迹与深浅层次第166-216页
   ·法律领域的情理、情理精神:“情”与“理”的融合第168-194页
     ·从情理模式中宏观地看情理(精神)第170-171页
     ·“情”、“理”的层级性与对应性第171-173页
     ·基本情理与更高情理:起码仁义与更高仁义第173-188页
     ·情理、情理精神的界定与古代法律的适中要求第188-194页
   ·情理精神的运行轨迹第194-204页
     ·完美的情理精神与有缺的情理精神第195-201页
     ·从情理模式看情理精神的运行轨迹:“情理曲线”第201-203页
     ·关于情理曲线的说明第203-204页
   ·情理能力的深浅程度与养成方式第204-216页
     ·情理精神实现程度与情理能力高低的划分第204-208页
     ·不同情理精神背后的情理能力第208-213页
     ·情理能力的养成初探第213-216页
第8章 情理精神与中华法系的意义系统第216-230页
   ·中华法系的价值导向:向善与趋归天道天理第217-219页
   ·中华法系的总体原则:仁义(善良)面前人人平等第219-225页
   ·中华法系和谐圆融的意义系统第225-230页
     ·稳定社会秩序、促进道德向善第226页
     ·趋归天道天理第226-230页
第9章 结语:本文结论和和情理模式的研究展望第230-235页
附录:三简图一表格第235-244页
 附图一:中华法系基本结构简图第235-237页
 附图二:情理模式内部关系简图第237-241页
 附图三:情理精神运行轨迹——情理曲线第241-242页
 附表:情理、仁义的层级性与治理效果优劣第242-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49页
中文摘要第249-253页
Abstract第253-258页
索引第258-2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62-263页
后记第263-265页

论文共2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争议与阐释--德沃金法律理论研究
下一篇: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以法律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