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黄活性成份分离鉴定及质量控制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第1章 大力黄的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资源 | 第10-11页 |
·资源分布 | 第10页 |
·药用资源 | 第10-11页 |
·植物形态 | 第11页 |
·性状鉴别 | 第11-12页 |
·显微鉴别 | 第12-15页 |
·根横切面 | 第12页 |
·粉末 | 第12-14页 |
·理化鉴别 | 第14-15页 |
·栽培 | 第15-16页 |
·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镇痛和抗炎作用 | 第17页 |
·天然雌激素 | 第17页 |
·周围神经损伤保护作用 | 第17-18页 |
·脑组织保护作用 | 第18页 |
·其他 | 第18页 |
·制剂及临床应用 | 第18-19页 |
·妇科千金片的应用 | 第18-19页 |
·其它制剂的应用 | 第19页 |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心血管系统活性 | 第19页 |
·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 第19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19-20页 |
·抗炎、阵痛活性 | 第20-21页 |
第2章 大力黄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 第21-31页 |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原料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仪器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提取、分离及纯化 | 第23-24页 |
·鉴定 | 第24-25页 |
·颜色反应 | 第24页 |
·薄层鉴定 | 第24-25页 |
·分离与纯化 | 第25-27页 |
·层析用硅胶上柱前处理 | 第25页 |
·装柱 | 第25页 |
·上样 | 第25-26页 |
·洗脱条件 | 第26-27页 |
·薄层定性 | 第27-28页 |
·组分Ⅱ的薄层定性 | 第27-28页 |
·组分Ⅲ的薄层定性 | 第2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颜色反应 | 第28页 |
·组分Ⅱ的薄层定性 | 第28页 |
·组分Ⅲ的薄层定性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总黄酮流分的选择 | 第29页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29-31页 |
第3章 大力黄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31-40页 |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31页 |
·原料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仪器 | 第31页 |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第31-35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1-32页 |
·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第33-35页 |
·组分Ⅲ在总黄酮中的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5页 |
·色谱条件 | 第35-36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36-39页 |
·线性范围考察 | 第36-37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7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7-38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38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4章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0-46页 |
·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40页 |
·原料 | 第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仪器 | 第40页 |
·组分Ⅱ的鉴定 | 第40页 |
·核磁共振法 | 第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5页 |
·组分Ⅱ的结构鉴定 | 第40-41页 |
·组分Ⅲ的结构鉴定 | 第41-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中文摘要 | 第51-54页 |
Abstract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