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中低品位磷矿微生物溶解基础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前言第8-17页
第一篇 磷矿中溶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第17-80页
 第一章 微生物溶磷文献综述第18-31页
   ·土壤中磷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第18-19页
     ·磷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第18页
     ·土壤中磷的存在形式第18页
     ·土壤中磷的固定第18-19页
   ·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第19-20页
     ·植物对磷的吸收第19页
     ·植物缺磷症状第19-20页
     ·影响植物对磷吸收的因素第20页
   ·磷肥生产第20-21页
     ·磷肥中磷的存在形式第20页
     ·磷肥的生产方法第20-21页
   ·世界及我国磷矿资源概况和开发利用现状第21-24页
     ·世界磷矿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第21页
     ·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第21-23页
     ·影响磷矿中磷的农业有效性的因素第23-24页
   ·溶磷微生物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4-28页
     ·溶磷微生物研究概况第24-25页
     ·溶磷微生物种类第25页
     ·溶磷微生物对植物的促生效应第25-27页
     ·影响溶磷微生物数量和生态分布的因素第27页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第27-28页
   ·溶磷微生物研究展望第28-29页
   ·溶磷微生物的研究意义第29-30页
     ·溶磷微生物作为生物磷肥的必要性第29页
     ·我国磷矿资源特点与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第29-30页
   ·本篇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31-42页
   ·实验材料第31-33页
     ·分离样品第31页
     ·培养基第31-32页
     ·磷矿第32-33页
   ·研究方法第33-39页
     ·溶磷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第33页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第33页
     ·分离菌株的鉴定第33-36页
     ·分离菌株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实验第36-37页
     ·分离菌株溶解磷矿粉工艺条件优化第37-38页
     ·影响分离菌株溶解磷矿粉的因素分析第38-39页
     ·盆栽小麦生长促进实验第39页
   ·分析方法第39-42页
     ·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第39页
     ·植株样品中磷含量的测定第39-40页
     ·植株样品中氮含量的测定第40页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测定第40页
     ·pH的测定第40页
     ·菌体计数第40页
     ·有机酸测定第40-41页
     ·磷酸酶活性测定第41-42页
 第三章 磷矿中溶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第42-49页
   ·溶磷微生物的分离、筛选第42-43页
   ·高效溶磷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第43-48页
     ·平板菌落特征第43-44页
     ·菌株形态特征第44-45页
     ·运动性第45页
     ·生长温度和pH范围第45-46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46-47页
     ·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YC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作用第49-61页
   ·S.maltophilia YC对磷酸三钙的溶解特性及机理分析第49-55页
     ·S.maltophilia YC对磷酸三钙的溶解特性第49-52页
     ·葡糖酸对磷酸三钙的体外溶解实验第52-53页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酸三钙的影响第53-54页
     ·S.maltophilia YC对磷酸三钙的溶解机理分析第54-55页
   ·S.maltophilia YC对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溶解特性及工艺条件优化第55-60页
     ·不同培养时间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5-56页
     ·不同培养温度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6页
     ·不同初始pH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6-57页
     ·不同磷矿粉浓度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7-58页
     ·不同磷矿粉粒度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8页
     ·不同振荡速率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8-59页
     ·不同接种量对S.maltophilia YC溶解磷矿粉的影响第59-60页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真菌溶解中低品位磷矿粉及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第61-75页
   ·三株溶磷真菌对磷矿粉的溶解特性第61-66页
     ·可溶性磷含量变化第61-62页
     ·溶磷真菌数量变化第62-63页
     ·培养液pH变化第63-64页
     ·有机酸含量变化第64页
     ·磷酸酶活性变化第64-65页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65-66页
   ·影响三株溶磷真菌溶解磷矿粉的因素分析第66-72页
     ·培养温度和初始pH第66-67页
     ·磷源第67-68页
     ·磷矿粉浓度第68-69页
     ·磷矿粉粒度第69页
     ·振荡速率第69-70页
     ·螯合剂浓度第70-71页
     ·C/N比第71页
     ·重金属离子第71-72页
   ·盆栽条件下接种溶磷真菌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磷素转化的影响第72-74页
     ·接种溶磷真菌对小麦幼苗茎和根长的影响第72-73页
     ·接种溶磷真菌对小麦幼苗茎和根干重的影响第73页
     ·接种溶磷真菌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第73页
     ·接种溶磷真菌对小麦幼苗吸收磷和氮含量的影响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本篇结论第75-78页
 第七章 本篇讨论与研究展望第78-80页
第二篇 基于生物氧化作用的中低品位磷矿细菌浸出研究第80-148页
 第八章 细菌浸出文献综述第81-95页
   ·细菌浸出的研究历史第81-82页
   ·细菌浸出技术的特点第82页
   ·浸矿细菌种类及培养条件第82-84页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t.f)第83-84页
     ·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t.t)第84页
   ·细菌浸出机理第84-85页
     ·直接浸出作用第84页
     ·间接浸出作用第84-85页
     ·协作浸出作用第85页
   ·影响细菌浸出的主要因素第85-87页
     ·浸矿细菌第85页
     ·培养基组成第85-86页
     ·培养温度第86页
     ·培养液pH第86页
     ·氧化还原电位第86页
     ·O_2和CO_2的供给第86页
     ·阳离子浓度第86页
     ·矿石粒度及矿浆浓度第86-87页
   ·细菌浸出工艺第87-88页
     ·堆浸第87页
     ·就地浸出第87页
     ·渗滤浸出第87页
     ·搅拌浸出第87-88页
   ·细菌浸出技术的应用领域第88页
   ·国内外细菌浸出工业化应用现状第88-89页
     ·铜矿的细菌浸出第88页
     ·金矿的细菌浸出第88-89页
     ·铀矿的细菌浸出第89页
     ·其它矿的细菌浸出第89页
   ·细菌浸出工艺的改进和强化第89-92页
     ·细菌浸出工艺的改进第89-90页
     ·细菌浸出过程的强化第90-92页
   ·细菌浸出发展趋势第92-93页
   ·本篇研究意义第93页
   ·本篇研究内容第93-95页
 第九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95-105页
   ·实验材料第95-96页
     ·菌种第95页
     ·矿样第95页
     ·培养基第95-96页
   ·研究方法第96-103页
     ·黄铁矿粉存在下At.f对磷矿粉中磷的浸出研究第96-102页
     ·硫磺粉存在下At.t对磷矿粉中磷的浸出研究第102-103页
   ·分析方法第103-105页
     ·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的测定第103页
     ·培养液中Fe~(2+)含量的测定第103页
     ·培养液中Fe~(3+)含量的测定第103-104页
     ·培养液pH的测定第104页
     ·细菌菌体计数第104页
     ·溶解滤渣表面扫描电镜观察第104-105页
 第十章 黄铁矿粉存在下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溶解中低品位磷矿粉研究第105-133页
   ·At.f的培养及生长特性第105-108页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第105页
     ·Fe~(2+)和Fe~(3+)浓度变化第105-106页
     ·At.f菌体数量变化第106-107页
     ·培养液pH变化第107-108页
   ·硫酸溶解和At.f溶解磷矿粉比较第108-110页
     ·磷浸出率第108-109页
     ·溶解滤渣SEM分析第109页
     ·At.f溶解磷矿机理分析第109-110页
   ·溶磷工艺参数优化第110-116页
     ·培养温度第110页
     ·初始pH第110-111页
     ·At.f接种量第111-112页
     ·磷矿粉粒度第112页
     ·黄铁矿粉粒度第112-113页
     ·振荡速率第113页
     ·磷矿粉浓度第113-114页
     ·黄铁矿粉加入量第114-115页
     ·HPO_4~(2-)浓度第115页
     ·Mg~(2+)浓度第115-116页
     ·NH4~+浓度第116页
   ·影响At.f浸出磷矿粉中磷的因素分析第116-119页
     ·Fe~(3+)的影响第116-117页
     ·氧化介质的影响第117-118页
     ·细菌驯化培养的影响第118页
     ·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影响第118-119页
   ·At.f的诱变选育及溶磷研究第119-126页
     ·紫外诱变第119-121页
     ·微波诱变第121-123页
     ·硫酸二乙酯诱变第123-126页
   ·At.f的固定化及溶磷研究第126-131页
     ·游离At.f与固定化At.f的氧化活性及溶磷特性比较第126-128页
     ·固定条件对固定化At.f浸出磷矿粉中磷的影响第128-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十一章 硫磺粉存在下嗜酸氧化硫硫杆菌溶解中低品位磷矿粉研究第133-144页
   ·At.t培养特性第133-136页
     ·At.t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第133页
     ·At.t生长曲线第133-134页
     ·At.t生长过程中培养液pH变化第134-135页
     ·温度对At.t活性的影响第135-136页
     ·培养液pH对At.t菌数的影响第136页
   ·硫酸溶解与At.t溶解磷矿粉比较第136-139页
     ·磷浸出率第136-137页
     ·培养液pH第137-138页
     ·溶解滤渣SEM分析第138-139页
   ·At.t溶解磷矿粉浸出磷的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39-143页
     ·At.t接种量的影响第139页
     ·磷矿粉浓度的影响第139-140页
     ·初始pH的影响第140-141页
     ·氧化介质的影响第141页
     ·硫磺粉加入量的影响第141-142页
     ·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影响第142-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十二章 本篇结论第144-146页
 第十三章 本篇讨论与研究展望第146-148页
第三篇全文结论第148-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钪钛合金的制备及其相关基础问题研究
下一篇:人造纤维织物外支架—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复合体的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