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陕北瓦窑堡油田中山川油区长6储层评价与建模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1 前言第10-15页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第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储层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第10-11页
     ·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2-14页
     ·研究内容第12-13页
     ·技术路线第13-14页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14-15页
     ·主要成果第14页
     ·创新点第14-15页
2 油田地质概况第15-19页
   ·地理位置第15-16页
   ·油田地质特征第16-18页
     ·油田构造第16页
     ·延长组的划分及其沉积演化第16-17页
     ·生储盖层的发育及其组合特征第17-18页
   ·勘探开发简况第18-19页
3 地层沉积特征第19-36页
   ·地层特征及其划分依据第19-25页
     ·地层发育特征第19-20页
     ·地层的划分依据第20-23页
     ·目的砂层组地层划分第23-25页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第25-35页
     ·沉积相划分标志第26-30页
     ·沉积微相划分及特征第30-32页
     ·单井相特征第32-33页
     ·平面微相分布特征第33-35页
   ·小结第35-36页
4 储层研究第36-65页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第36-37页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第37-46页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第37-39页
     ·成岩作用序列及砂岩孔隙演化特征第39-40页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第40-46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46-48页
     ·物性总体特征第46-47页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第47-48页
   ·储层分类评价第48-53页
     ·基于模糊数学的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第48-52页
     ·有利区预测第52-53页
   ·储层潜在敏感性分析第53-55页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55-61页
     ·层间非均质特征描述第55-56页
     ·层内非均质特征描述第56-59页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第59-61页
   ·储层渗流特征第61-63页
     ·储层的润湿性第61-62页
     ·油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特征及水驱油特征第62-63页
   ·小结第63-65页
5 油藏特征第65-70页
   ·油气水性质第65页
     ·原油性质第65页
     ·油田水性质第65页
   ·油藏温压系统第65-66页
   ·油气富集成藏因素分析第66-67页
   ·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第67-69页
   ·产能第69页
   ·小结第69-70页
6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第70-97页
   ·储层地质建模概述第70-72页
     ·储层建模的目的第70-71页
     ·随机建模的方法及原则第71-72页
   ·储层建模的实现第72-74页
     ·建模技术思路第72页
     ·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剖析第72-73页
     ·模拟变量的分布特征参数获取第73页
     ·模拟变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参数提取第73-74页
   ·建模流程第74-75页
   ·三维建模约束条件第75-76页
   ·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准备第76-78页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第76页
     ·数据格式转换及层面建立第76-77页
     ·地层构造格架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第77-78页
   ·三维地质模型的实现第78-96页
     ·三维构造模型第78-80页
     ·沉积微相模型第80-88页
     ·储层物性参数相控模型第88-96页
   ·模型分析第96页
   ·小结第96-97页
7 结论第97-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附录第102-105页
参与科研课题第105页
发表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DC钻头的主要几何参数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柴北缘鱼卡—红山断陷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