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Arcobjects的GIS数据转换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绪论第12-16页
   ·引言第12-13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数据转换及其研究现状第13-15页
     ·数据交换的内容第13-14页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2 空间数据转换原理和CAD 向GIS 数据转换方法研究第16-27页
   ·数据转换原理第16-19页
     ·空间对象及其定义第16-18页
     ·空间数据模型第18-19页
   ·地理空间数据转换和共享的方法第19-22页
     ·传统格式转换第19-21页
     ·数据互操作第21页
     ·直接数据访问第21-22页
     ·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第22页
   ·CAD 向GIS 数据转换的方法讨论及优缺点比较第22-26页
     ·CAD 中常用的数据格式简介第22页
     ·GIS 中常用的数据格式简介第22-23页
     ·AutoCAD 向GIS 数据转换的方法及优缺点分析第23-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dwg 与 shape 格式数据转换研究第27-44页
   ·dwg 与 shape 文件转换的方式第27页
     ·利用二次开发工具实现转换第27页
     ·利用第三方工具实现转换第27页
     ·利用ESRI 的工具 ArcCatalog/ArcToolbox 实现转换第27页
     ·利用ESRI 的组件MapObjects、ArcObjects 实现转换第27页
   ·dwg 与 shape 格式的研究第27-39页
     ·AutoCAD 数据格式研究第27-29页
     ·Shapefile 数据格式研究第29-39页
   ·数据转换的图元分析第39-40页
   ·建立数据转换表第40页
     ·建立转换关系第40页
     ·转换对照表第40页
   ·数据转换的算法第40-42页
     ·dwg 块图元的转换第40-41页
     ·dwg 线图元的转换第41页
     ·dwg 文本图元的转换第41-42页
   ·dwg 格式向 shape 格式的转换流程图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Arcobjects 组件库及开发方式第44-49页
   ·组件对象模型(COM)第44页
   ·ArcObjects 的结构关系第44-46页
     ·类第45页
     ·类的类型继承第45-46页
     ·接口第46页
     ·接口调用第46页
     ·接口继承第46页
   ·ArcObjects 的开发方式第46-47页
   ·ArcGIS Engine 介绍第47页
   ·ArcObjects 数据模型第47-48页
     ·ArcObjects 下GIS 数据模型的关系数据库视角第47-48页
     ·ArcObjects 的表结构维护第48页
     ·Shapefile 和Geodatabase 模型分析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Dwg 向 shape 数据转换的实现第49-56页
   ·开发工具与环境第49页
   ·在 VB 开发环境下实现基于 ArcObjects 组件数据转换的一般步骤第49-53页
   ·本论文使用AO 的各个接口、类第53-54页
   ·本论文编程实现的数据转换方法第54-55页
     ·第一种方法第54-55页
     ·第二种方法第55页
   ·ArcObjects 操作 Shapefile 的优点第55-56页
6 dwg 向 shape 数据转换实验第56-69页
   ·湖北黄梅地理概况第56-57页
     ·地理环境第56页
     ·地形地貌第56页
     ·行政区划第56页
     ·气候第56页
     ·河流水系及水资源第56-57页
     ·矿产资源第57页
     ·历史第57页
     ·交通条件第57页
   ·利用 Arctool 工具转换数据实验第57-62页
     ·转换步骤第57-60页
     ·数据转换的结果第60-62页
     ·优缺点分析第62页
   ·第一种编程实验方法第62-65页
     ·编程思想第62-63页
     ·数据转换结果第63-65页
     ·优缺点分析第65页
   ·第二种编程实验方法第65-67页
     ·编程思想第65页
     ·数据转换结果第65-67页
     ·优缺点分析第67页
   ·三种实验方法的比较分析第67-68页
     ·转换后的图形数据比较第67页
     ·转换后的属性数据比较第67页
     ·转换的运行时间的比较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7 结论第69-72页
   ·结论第69页
   ·创新点第69页
   ·不足与展望第69-72页
     ·不足第69-70页
     ·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附录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气体识别系统
下一篇:数字高程模型建模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