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4页 |
1 攻击性行为概述 | 第14-20页 |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 第14页 |
·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攻击性行为的生物学研究 | 第16-20页 |
2. 攻击性行为与应激及其应激模型的研究 | 第20-22页 |
·应激的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 第20-21页 |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 第21页 |
·攻击性行为与应激 | 第21-22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模型研究 | 第22页 |
3 运动训练中的攻击性行为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运动项目与攻击性行为 | 第22-23页 |
·运动训练中的攻击性行为分析 | 第23-24页 |
4 快速力量训练的生物学因素与训练原则与方法 | 第24-28页 |
·影响快速力量训练的生物学因素 | 第24-25页 |
·发展快速力量的训练原则与方法 | 第25-26页 |
·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应用现状 | 第26-27页 |
·动物力量训练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5 攻击性行为应激状态下快速力量训练的价值 | 第28-31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变化与快速力量训练 | 第28-29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储备与快速力量训练 | 第29-30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状态下内分泌激素调节与快速力量表现的关系 | 第30-31页 |
6 选题依据 | 第31-34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状态下进行快速力量训练的生物学优势 | 第31-32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状态下进行快速力量训练的心理优势 | 第3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攻击模型的建立与快速力量训练方法 | 第34-41页 |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34-36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4页 |
·实验药品 | 第34页 |
·实验观测指标 | 第34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34页 |
·大鼠攻击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34-35页 |
·大鼠快速力量训练方法 | 第35-3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实验大鼠行为学观察结果 | 第36页 |
·实验大鼠跳跃运动能力观察结果 | 第36-37页 |
·实验大鼠体重的变化 | 第37-38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8-41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39页 |
·快速力量训练方法分析 | 第39-40页 |
·攻击性行为应激条件下快速力量运动训练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攻击性行为大鼠快速力量训练对腓肠肌最大收缩力的影响 | 第41-44页 |
1 标本制备 | 第41-42页 |
·测量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41页 |
·大鼠右后肢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 第41页 |
·在体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 | 第42-43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攻击性行为模型下快速力量训练对大鼠脏器指数、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4-55页 |
1 取材与制备 | 第44-46页 |
·取材 | 第44页 |
·血清的制备 | 第44页 |
·组织匀浆液制备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测试方法 | 第45页 |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5-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各组大鼠脏器指数变化 | 第46-47页 |
·大鼠骨骼肌组织中ATPase的活性 | 第47页 |
·大鼠血液中血红蛋白和尿素氮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大鼠T、C指标的变化 | 第48-49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9-55页 |
·运动应激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大鼠肌肉组织中ATPase活性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的分析 | 第50-52页 |
·大鼠血液中血红蛋白和尿素氮含量变化 | 第52-53页 |
·大鼠血清T、C和T/C的变化 | 第53-55页 |
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