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4页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1-1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技术路线第12-13页
   ·主要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二章 土壤环境容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第14-22页
   ·土壤环境容量第14页
   ·土壤环境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土壤中重金属的迁出研究第17-18页
     ·土壤重金属的植物吸收迁出第17页
     ·土壤重金属的淋溶迁出第17-18页
     ·土壤重金属的径流迁出第18页
   ·土壤环境背景值和临界值对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第18-22页
     ·土壤环境背景值对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土壤临界值对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第19-22页
第三章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的植物吸收系数研究第22-39页
   ·引言第22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供试土壤和植物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分析方法第24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24页
     ·吸收系数计算方法第24页
   ·结果与讨论第24-38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Cu 的植物吸收系数第24-28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Zn 的植物吸收系数第28-31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Pb 的植物吸收系数第31-34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Cd 的植物吸收系数第34-38页
   ·结论第38-39页
第四章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的淋溶输出第39-48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供试土壤第39页
     ·实验装置第39-40页
     ·研究方法第40-41页
   ·结果与讨论第41-46页
     ·淋洗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淋溶次数的变化第41-44页
     ·不同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有效性指数的变化第44-45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淋溶系数第45-46页
   ·结论第46-48页
第五章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的径流迁移系数研究第48-58页
   ·引言第48-49页
   ·研究方法与计算模型第49-50页
     ·研究方法第49页
     ·土壤流失的计算模型第49-50页
   ·土壤侵蚀模型各参数的求算第50-56页
     ·降雨侵蚀参数R 的求算第50页
     ·土壤侵蚀参数K 的求算第50页
     ·土壤覆盖与管理因子C 的求算第50-51页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的求算第51页
     ·坡度因子S 和坡长因子L 的求算第51-56页
   ·土壤中重金属的径流迁移系数研究第56-57页
     ·土壤侵蚀量第56页
     ·土壤中重金属的径流迁移系数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第六章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第58-64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和临界值第58-59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Cu、Zn、Pb、Cd 的背景值第58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中Cu、Zn、Pb、Cd 的临界值第58-59页
   ·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容量研究第59-63页
     ·静态环境容量研究第59-60页
     ·动态环境容量研究第60-63页
   ·结论第63-64页
第七章 山东省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第64-69页
   ·引言第64页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CU、ZN、PB、CD 的背景值和允许限值第64-65页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Cu、Zn、Pb、Cd 的背景值第64-65页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Cu、Zn、Pb、Cd 的允许限值第65页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CU、ZN、PB、CD 的环境容量研究第65-68页
     ·静态容量的研究第65-66页
     ·动态容量的研究第66-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第69-71页
   ·全文结论第69-70页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渤地区大气污染物区域输送研究
下一篇:叶绿素类卟啉化合物离子识别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