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31页 |
·番茄系统创伤信号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植物伤害信号途径 | 第14-21页 |
·伤害信号的种类 | 第15-16页 |
·系统素(systemin) | 第15页 |
·物理信号 | 第15页 |
·活性氧 | 第15页 |
·一氧化氮(NO) | 第15-16页 |
·寡聚半乳糖醛酸 | 第16页 |
·伤害反应中的植物激素 | 第16-18页 |
·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 | 第16-17页 |
·乙烯(ethylene,ET) | 第17页 |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 | 第17页 |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 | 第17页 |
·生长素(Auxin) | 第17-18页 |
·伤害诱导的细胞内变化 | 第18-21页 |
·伤害和离子浓度的改变 | 第18页 |
·伤害诱导磷脂酶活性变化 | 第18-19页 |
·伤害引起CaM m RNA 积累 | 第19页 |
·伤害诱导蛋白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活性变化 | 第19-20页 |
·CDPK | 第19-20页 |
·MAPK | 第20页 |
·蛋白磷酸酶 | 第20-21页 |
·伤害诱导的防御基因 | 第21页 |
·伤害诱导信号传导模式 | 第21页 |
·茉莉酸抗性反应系统的研究 | 第21-27页 |
·茉莉酸的研究 | 第22-23页 |
·植物内源茉莉酸类化合物合成途径 | 第23-25页 |
·番茄中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 第25-27页 |
·番茄茉莉酸代谢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27-3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3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菌株 | 第31页 |
·质粒 | 第31-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PCR 扩增引物 | 第32页 |
·主要试剂 | 第32-35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33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32-33页 |
·植物培养基 | 第33页 |
·常用的缓冲液和试剂成分的配制 | 第33-35页 |
·质粒DNA 提取及纯化所用的试剂 | 第33页 |
·DNA 提取所用的试剂 | 第33页 |
·电泳所用的试剂 | 第33-34页 |
·PPO 活性检测所用的试剂 | 第34页 |
·PPO 活力测定所用的试剂 | 第34页 |
·其他试剂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5页 |
·试验采取的处理和水平 | 第35页 |
·SDS 碱裂解法少量快速制备质粒DNA | 第35-36页 |
·质粒检测 | 第36页 |
·番茄遗传转化 | 第36-38页 |
·种植无菌苗 | 第36页 |
·外植体的准备 | 第36-37页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第37页 |
·抗性愈伤筛选 | 第37-38页 |
·抗性芽的生根 | 第38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8-40页 |
·番茄基因组DNA 的提取参考Li et al.(2006)所描述 | 第38-39页 |
·PCR 扩增分析 | 第39-40页 |
·两种类型转基因苗的性状鉴定 | 第40页 |
·转基因植株多酚氧化酶PPO 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计算公式 | 第40-41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质粒检测 | 第41页 |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1-46页 |
·番茄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3-46页 |
·番茄基因转化结果 | 第46页 |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6-48页 |
·T0 代转基因苗的性状观测 | 第48-50页 |
·转基因植株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检测 | 第50-53页 |
4 讨论 | 第53-57页 |
·番茄农杆菌介导体系的优化 | 第53-54页 |
·组织培养过程中注意事项 | 第53-54页 |
·转基因植株的PPO 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LeJA2 基因的BLAST 同源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5 结论 | 第57-59页 |
·番茄转化系统的优化 | 第57页 |
·番茄基因转化结果 | 第57页 |
·LeJA2 基因功能分析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3页 |
附录1:常用培养基配方 | 第73-75页 |
附录2 LeJA2 基因用于转基因的片段 | 第75-78页 |
附录3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