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文献回顾 | 第14-27页 |
第一部分 骨损伤修复过程中H型(CD31hi Emcnhi)血管的分布和作用 | 第27-51页 |
1 材料 | 第28页 |
2 方法 | 第28-32页 |
2.1 动物分组 | 第28页 |
2.2 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制作 | 第28-29页 |
2.3 大鼠胫骨钻孔骨缺损模型的制作 | 第29-30页 |
2.4 组织取材 | 第30页 |
2.5 Micro-CT扫描 | 第30页 |
2.6 脱钙和冰冻切片 | 第30-31页 |
2.7 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 | 第31-32页 |
2.8 qRT-PCR | 第32页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45页 |
4 讨论 | 第45-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二部分 隐血管束和隐神经束联合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羊大段胫骨缺损的研究 | 第51-87页 |
1 材料 | 第52-53页 |
2 方法 | 第53-66页 |
2.1 羊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53-59页 |
2.2 组织工程骨的制备 | 第59-60页 |
2.3 羊 3cm胫骨骨缺损模型的构建 | 第60-63页 |
2.4 骨缺损修复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63-66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66页 |
3 结果 | 第66-79页 |
3.1 羊BM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第66-70页 |
3.2 羊BMSCs与 β-TCP材料复合情况的观察 | 第70-72页 |
3.3 X线摄像评价各组术后3个月的骨缺损修复情况 | 第72-73页 |
3.4 微米 X 射线扫描后三维重建评价各组术后 3 个月的骨缺损修复情况 | 第73-75页 |
3.5 生物力学检测评价各组术后 3 个月新生骨的生物力学功能 | 第75-78页 |
3.6 硬组织切片后VG染色评价各组术后3个月的骨缺损修复情况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全文总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5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