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梳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DEA定量分析法:完善创新型城市评估体系 | 第14页 |
1.4.3 关键词分析法:分析现行致力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 | 第14-15页 |
1.4.4 案例分析法:提出加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 第15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1页 |
2.1 创新型城市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1 创新系统理论 | 第17-19页 |
2.1.2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要素 | 第20-22页 |
2.1.4 城市创新链与创新型城市群 | 第22-25页 |
2.2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 第25-27页 |
2.3 创新型城市的支持政策 | 第27-29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1页 |
第3章 创新型城市政策分析及投入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51页 |
3.1 国内创新型城市相关政策分析 | 第31-45页 |
3.1.1 财税政策分析 | 第31-33页 |
3.1.2 金融政策分析 | 第33-36页 |
3.1.3 人才政策分析 | 第36-39页 |
3.1.4 产业政策分析 | 第39-42页 |
3.1.5 环保政策分析 | 第42-45页 |
3.2 直接投入指标体系确定及其解释 | 第45-47页 |
3.2.1 创新资金投入 | 第45页 |
3.2.2 创新人才投入 | 第45-46页 |
3.2.3 创新环境建设 | 第46页 |
3.2.4 创新政策支持 | 第46-47页 |
3.3 创新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指标确定及解释 | 第47-51页 |
3.3.1 创新中介服务 | 第48页 |
3.3.2 产学研合作 | 第48页 |
3.3.3 创新吸收扩散 | 第48-51页 |
第4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及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73页 |
4.1 国外典型创新型城市建设分析 | 第51-57页 |
4.1.1 韩国大田:科技创新型城市 | 第51-52页 |
4.1.2 英国伦敦:文化创新型城市 | 第52页 |
4.1.3 德国北威州:工业创新型城市 | 第52-53页 |
4.1.4 日本东京:服务创新型城市 | 第53页 |
4.1.5 新加坡:全面创新型城市 | 第53-57页 |
4.2 国内典型创新型城市建设分析 | 第57-68页 |
4.2.1 北京市:创新平台引领的创新模式 | 第57-58页 |
4.2.2 深圳市:高科技智造的自主创新模式 | 第58-59页 |
4.2.3 苏州市:高端制造的国际创新模式 | 第59-60页 |
4.2.4 武汉市:知识引领的光谷创新模式 | 第60-61页 |
4.2.5 大连市:高端人才技术引进吸收创新模式 | 第61-62页 |
4.2.6 上海市:区域协调多驱联动创新模式 | 第62-68页 |
4.3 国家创新型城市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 第68-71页 |
4.3.1 科技创新效果 | 第68-69页 |
4.3.2 经济发展效果 | 第69页 |
4.3.3 社会贡献效果 | 第69-70页 |
4.3.4 生态建设效果 | 第70-71页 |
4.4 国家创新型城市产出指标解释 | 第71-73页 |
第5章 国家创新型城市综合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 | 第73-85页 |
5.1 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估体系框架 | 第73-74页 |
5.1.1 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的总体设计 | 第73页 |
5.1.2 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73-74页 |
5.2 评价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综述 | 第74-76页 |
5.3 指标权重确定及模型构建 | 第76-85页 |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76-77页 |
5.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7-85页 |
第6章 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以合肥等长三角创新型城市为例 | 第85-109页 |
6.1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 | 第85-91页 |
6.1.1 中介平台建设 | 第86-87页 |
6.1.2 创新载体功能 | 第87页 |
6.1.3 创新服务能力 | 第87-89页 |
6.1.4 建设创新环境 | 第89-90页 |
6.1.5 区域创新网络 | 第90-91页 |
6.2 合肥市创新型城市实证分析 | 第91-104页 |
6.2.1 主成分分析 | 第91-100页 |
6.2.2 实证结果 | 第100-104页 |
6.3 合肥市创新型城市战略对策建议 | 第104-106页 |
6.3.1 完善顶层设计 | 第104-105页 |
6.3.2 优化创新环境 | 第105页 |
6.3.4 促进自主创新 | 第105-106页 |
6.3.5 推进产业升级 | 第106页 |
6.4 长三角创新型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 第106-109页 |
6.4.1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 第106页 |
6.4.2 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 第106-107页 |
6.4.3 加强人才引育和金融支撑 | 第107-10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7.1 创新型城市研究总况及评价体系 | 第109-110页 |
7.2 典型创新型城市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110-111页 |
7.3 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 | 第111页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