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 | 第11-16页 |
| ·放线菌简介及分类地位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 | 第11-12页 |
| ·放线菌的多相分类简介 | 第12-14页 |
| ·放线菌资源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放线菌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 第16-20页 |
| ·微生物农药 | 第16-19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 ·微生物发酵 | 第20-25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0-22页 |
| ·微生物发酵工艺优化方法的研究 | 第22-25页 |
| ·本试验的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5页 |
| ·立题依据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内生放线菌Hhs.015 (BAR1-5) 菌株的鉴定 | 第27-34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菌株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全细胞壁分析展开剂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 第27-28页 |
| ·菌株的16S rDNA 全序列分析 | 第28-32页 |
|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全细胞壁氨基酸和糖分析 | 第32页 |
| ·Hhs.015 (BAR1-5)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Hhs.015 (BAR1-5)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62页 |
| ·菌种 | 第34页 |
| ·靶标菌种 | 第34页 |
| ·供试生防放线菌 | 第34页 |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 ·初始发酵培养基 | 第34页 |
| ·种子培养基 | 第34页 |
| ·生防菌产酶检测培养基 | 第34-35页 |
| ·培养方法 | 第35页 |
| ·菌种活化 | 第35页 |
| ·种子培养 | 第35页 |
| ·原发酵培养 | 第35页 |
| ·发酵罐培养工艺 | 第35页 |
| ·分析方法 | 第35-39页 |
| ·发酵单位的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发酵液pH 值的测定 | 第36页 |
| ·糖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氨基氮的测定 | 第37页 |
| ·各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 | 第37-39页 |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发酵培养基的改良 | 第39页 |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9页 |
| ·种子液培养时间与接种量试验 | 第39-40页 |
| ·改良发酵培养基下代谢情况 | 第40页 |
| ·发酵罐(5L)放大试验 | 第40页 |
| ·生防菌产酶情况分析 | 第40页 |
| ·Hhs.015 (BAR1-5)菌株发酵上清液中有效成分测定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58页 |
| ·Hhs.015 (BAR1-5)菌株的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0-48页 |
|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8-49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9-53页 |
| ·种子液培养时间与接种量试验 | 第53-54页 |
| ·摇瓶发酵代谢情况初步测定 | 第54-55页 |
| ·发酵罐(5L)放大试验 | 第55-57页 |
| ·生防菌产酶情况和发酵液中成分初步分析 | 第57-5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58页 |
| ·讨论 | 第58-61页 |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