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部分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 第13-20页 |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 第15-17页 |
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 第17-20页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17页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三)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四) 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 | 第20-26页 |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0-22页 |
(一) 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迅速 | 第20-21页 |
(二) 多元化支农机制已经开始实施,县乡财政得到进一步的支持 | 第21-22页 |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22-26页 |
(一)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 | 第22-23页 |
(二) 土地资源零碎化且使用效率低下 | 第23页 |
(三)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 | 第23-25页 |
(四) 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一)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缺陷 | 第26页 |
(二) 财政支农力度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 | 第26-30页 |
(三) 高效、规范的支农机制没有形成 | 第30-32页 |
(四) 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 第32-33页 |
(五) 基层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制度执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新农村建设及财政支农国际经验借鉴 | 第34-44页 |
一、不同国家的支农举措 | 第34-41页 |
(一) 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 第34-36页 |
(二) 美国财政支农的特点 | 第36-39页 |
(三) 欧盟的财政支农措施 | 第39-41页 |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41-44页 |
(一) 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 第41-42页 |
(二) 财政支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应保持适度 | 第42页 |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财政支农具体方式 | 第42页 |
(四) 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财政支农方向 | 第42-43页 |
(五) 对农业的投入必须法制化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我国财政支农制度创新的思考 | 第44-53页 |
一、目标与原则 | 第44-47页 |
(一) 经济反哺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第44-45页 |
(二) 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 第45页 |
(三) 增加投入与强化监管相结合 | 第45-46页 |
(四) 以民为本与引导放活相结合 | 第46-47页 |
二、财政支农惠农制度创新的思考 | 第47-53页 |
(一) 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支农投入 | 第47-48页 |
(二) 科学确定财政支农的重点,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 第48-49页 |
(三) 规范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 第49-50页 |
(四) 规范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提高县乡财政保障水平 | 第50-51页 |
(五) 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51页 |
(六) 完善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化解县乡村债务 | 第51-53页 |
第六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 | 第53-59页 |
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 第53页 |
二、改革土地制度,规范土地流转 | 第53-54页 |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54-55页 |
四、改革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农业人口转移 | 第55-56页 |
五、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56-59页 |
(一) 构建新型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56-57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取向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