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隐蔽油气藏的定义 | 第10-11页 |
·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机制研究 | 第11-13页 |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隐蔽油气藏研究 | 第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预期目标、预期提交成果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预期目标 | 第15页 |
·预期提交成果 | 第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特征 | 第16-26页 |
·地层发育特征概况 | 第17-19页 |
·古生界 | 第17-18页 |
·中生界 | 第18-19页 |
·新生界 | 第19页 |
·构造发育特征 | 第19-24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构造演化概述 | 第21页 |
·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史 | 第21-24页 |
·油气勘探现状 | 第24-26页 |
第3章 盆腹地区头屯河组储层发育特征 | 第26-60页 |
·地层划分对比 | 第26-36页 |
·头屯河组顶底界面特征 | 第27-30页 |
·头屯河组地层划分对比 | 第30-31页 |
·头屯河组地层展布特征 | 第31-34页 |
·车-莫古隆起构造演化对地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 第34-36页 |
·头屯河组砂体发育特征 | 第36-40页 |
·物源分析 | 第36-38页 |
·砂体展布 | 第38-40页 |
·盆腹地区头屯河组沉积相研 | 第40-52页 |
·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划分 | 第41-47页 |
·中部1 区块 | 第41-45页 |
·永进地区 | 第45-46页 |
·石南地区 | 第46-47页 |
·典型井单井相分析 | 第47-49页 |
·连井剖面相分析 | 第49-50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50-52页 |
·中部1 区块平面相 | 第50-51页 |
·永进地区平面相 | 第51-52页 |
·石南地区平面相 | 第52页 |
·储层的评价 | 第52-60页 |
·储层的连通和发育程度 | 第52-54页 |
·储层的矿物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 | 第54-55页 |
·储层的物性特征 | 第55-57页 |
·储层的孔喉结构 | 第57-60页 |
第4章 头屯河组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 | 第60-99页 |
·油气富集特征 | 第60-62页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83页 |
·油气成藏的良好油源条件 | 第62-66页 |
·油气成藏的储盖条件 | 第66-70页 |
·油气成藏的圈闭条件 | 第70-71页 |
·油气输导体系及输导过程 | 第71-75页 |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对头屯河组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第75-83页 |
·成藏机制研究 | 第83-99页 |
·油气充注成藏期 | 第83-92页 |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 第92-9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图版 | 第101-103页 |
附图 | 第103-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