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
内容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5页 |
导论 | 第25页 |
第一章 美国思想库的基本概述 | 第25-43页 |
第一节 思想库的定义、特点 | 第25-29页 |
第二节 美国思想库的起源与发展 | 第29-32页 |
第三节 美国思想库的主要类型 | 第32-37页 |
第四节 美国思想库的功能与作用 | 第37-43页 |
第二章 美国思想库的政治土壤 | 第43-65页 |
第一节 政治文化和外交传统思想 | 第43-51页 |
第二节 政治制度特点与外交决策机制构成 | 第51-58页 |
第三节 多元化政治生态 | 第58-65页 |
第三章 思想库影响外交决策之理论及路径解析 | 第65-87页 |
第一节 理论的选择:精英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 | 第65-74页 |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权力分层理论与思想库的运作 | 第74-85页 |
第三节 思想库在美国外交决策程序中的角色 | 第85-87页 |
第四章 鹰眼看龙: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重构 | 第87-133页 |
第一节 冷战后美中关系大辩论 | 第87-100页 |
第二节 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思路 | 第100-113页 |
第三节 "9·11"之后美国对华战略共识的达成 | 第113-133页 |
第五章 思想库对华政策倾向的政治分野 | 第133-177页 |
第一节 对华态度光谱的"红"、"蓝"、"紫"之分 | 第134-138页 |
第二节 接触派思想库的对华政策主张 | 第138-158页 |
第三节 遏制派思想库的对华政策主张 | 第158-177页 |
第六章 布鲁金斯学会与对华"接触"政策 | 第177-197页 |
第一节 布鲁金斯学会的对华政策主张 | 第177-185页 |
第二节 布鲁金斯学会影响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 | 第185-197页 |
第七章 传统基金会与对华"遏制"政策 | 第197-218页 |
第一节 传统基金会的反华底色 | 第197-199页 |
第二节 传统基金会的对华政策主张 | 第199-205页 |
第三节 传统基金会与"中国威胁论" | 第205-218页 |
第八章 兰德公司与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 | 第218-245页 |
第一节 早期对华政策主张及影响 | 第218-220页 |
第二节 兰德公司影响对华政策的路径选择 | 第220-245页 |
第九章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布什政府的对台政策 | 第245-257页 |
第一节 基金会对台湾问题的关注与政策主张 | 第245-247页 |
第二节 基金会影响对台政策的路径 | 第247-257页 |
第十章 奥巴马竞选与思想库对华政策走向研判 | 第257-266页 |
第一节 奥巴马与他的对华外交智囊团 | 第257-260页 |
第二节 奥巴马智囊团的对华政策主张 | 第260-262页 |
第三节 奥巴马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 | 第262-266页 |
结论 | 第266-277页 |
第一节 思想库在美国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 | 第266-271页 |
第二节 对中国思想库建设的若干启示 | 第271-277页 |
附录 | 第277-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3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01-302页 |
后记 | 第3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