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海姆的宗教多元论的批判性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宗教多元论 | 第10-12页 |
二、极端多元论 | 第12-13页 |
三、本文的进路 | 第13-14页 |
四、术词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海姆的极端多元论 | 第15-29页 |
一、对希克多元论的批判 | 第16-21页 |
1 对内容的批判 | 第16-18页 |
a 本体论 | 第16-17页 |
b 救赎论 | 第17-18页 |
2 希克的语法 | 第18-21页 |
二、对经典类型论的批判 | 第21-25页 |
1 对多元论的批判 | 第21-24页 |
2 对类型论的批判 | 第24-25页 |
三、极端多元论假说 | 第25-29页 |
1 极端多元论的内容 | 第25-27页 |
2 诸终趣的特征 | 第27-28页 |
3 极端多元论的依据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海姆的上帝论 | 第29-38页 |
一、非人格向度 | 第30-33页 |
1 非人格向度与佛教之空 | 第30-31页 |
2 非人格向度与不二论吠檀多传统之内在 | 第31-33页 |
3 “你是那” | 第33页 |
二、圣像向度 | 第33-36页 |
1 圣像/我-你向度 | 第34-35页 |
2 圣像/圣像向度 | 第35页 |
3 成为……所是 | 第35-36页 |
三、联合向度 | 第36-38页 |
1 人格性交流 | 第36-37页 |
2 非人格性交流 | 第37页 |
3 联合中的转变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对海姆理论的总评 | 第38-51页 |
一、海姆的贡献 | 第38-41页 |
二、对“极端多元论”的反思 | 第41-47页 |
1 本体论 | 第41-42页 |
2 诸终趣 | 第42-44页 |
3 海姆的语法 | 第44-45页 |
4 极端多元论的语法 | 第45-46页 |
5 经典类型论 | 第46-47页 |
三、“上帝论”能作为“极端多元论”的理论保证吗? | 第47-49页 |
四、简单总评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