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中小股东的范围界定及其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9-13页 |
第一节 社会公众股的范围界定 | 第9-10页 |
一、社会公众股的含义 | 第9页 |
二、社会公众股的特征 | 第9-10页 |
第二节 记名登记股的范围界定 | 第10页 |
第三节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含义 | 第10页 |
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第四节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 第11-13页 |
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现实依据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司法介入---股东派生诉讼的理论依据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 | 第13-14页 |
一、股东作为原告的法律地位不同 | 第13-14页 |
二、适用的出发点和情形不同 | 第14页 |
三、从二者的判决结果的归属来看 | 第14页 |
第二节 司法介入的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一、“法人制度论”的缺陷性 | 第15-16页 |
二、公司利益冲突的约束机制理论 | 第16-18页 |
三、有限干预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股东派生诉讼的比较研究 | 第19-36页 |
第一节 股东派生诉讼的缘起 | 第19-20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源起 | 第19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在各国的发展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美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概述 | 第20-27页 |
一、当事人 | 第21-24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提起之前用尽公司内部救济 | 第24-25页 |
三、派生诉讼之诉讼结果:诉讼的中止、停止、和解和驳回 | 第25-26页 |
四、胜诉方诉讼费用的补偿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英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概述 | 第27-30页 |
一、福斯规则和福斯规则例外 | 第27-28页 |
二、派生诉讼的构成要件 | 第28-29页 |
三、英国股东派生诉讼的发展 | 第29-30页 |
第四节 德国股东派生诉讼概述 | 第30-32页 |
一、当事人 | 第30-31页 |
二、诉讼许可程序 | 第31页 |
三、股东派生诉讼的提起 | 第31页 |
四、诉讼费用的承担 | 第31-32页 |
第五节 日本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概述 | 第32-36页 |
一、当事人 | 第32-33页 |
二、管辖 | 第33-34页 |
三、担保 | 第34页 |
四、诉讼费用担保 | 第34页 |
五、诉前竭尽内部救济原则 | 第34页 |
六、诉讼和解 | 第34页 |
七、诉讼告知 | 第34页 |
八、公司不提起诉讼理由的书面说明 | 第34-35页 |
九、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股东派生诉讼 | 第35页 |
十、诉讼费用的承担 | 第35页 |
十一、再审的启动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的发展 | 第36-40页 |
第一节 新《公司法》颁布前的我国的状况 | 第36-37页 |
一、法律规定之相关 | 第36页 |
二、法律实践之相关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派生诉讼的最新规定 | 第37-40页 |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 | 第38页 |
二、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 | 第38页 |
三、股东派生诉讼的客体范围 | 第38-39页 |
四、股东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竭尽公司内部救济原则 | 第39页 |
五、其他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司法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 第40-42页 |
一、区分股东派生诉讼股东之主观方面不同 | 第40-41页 |
二、实体利益和诉讼程序利益的平衡 | 第41页 |
三、迎合世界潮流和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相统一 | 第41-42页 |
四、公司整体经济效益和股东信心的平衡 | 第42页 |
第二节 对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2-47页 |
一、原告的资格 | 第42-44页 |
二、公司在诉讼中地位 | 第44页 |
三、其他股东的诉讼参与 | 第44页 |
四、管辖 | 第44-45页 |
五、诉讼费用的承担和收取原则 | 第45页 |
六、诉讼费用担保程序 | 第45-46页 |
七、诉讼的和解 | 第46页 |
八、通知义务 | 第46-47页 |
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