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论文的提出 | 第16页 |
·不同赋存深度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内外急倾斜中厚煤层巷道的支护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国外急倾斜中厚煤层巷道的支护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国内急倾斜中厚煤层巷道的支护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工程管理在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大台矿现有巷道支护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2 锚杆支护基本理论分析 | 第26-32页 |
·悬吊理论 | 第26-27页 |
·组合拱理论 | 第27页 |
·组合梁理论 | 第27-28页 |
·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 第28-29页 |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 第29页 |
·锚索支护理论 | 第29-30页 |
·刚性梁理论 | 第30-31页 |
·巷道围岩松动圈理论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围岩松动范围及不同赋存深度岩石力学行为研究 | 第32-64页 |
·试验工作面概况 | 第32-35页 |
·大台煤矿地质概况 | 第32-34页 |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 第34-35页 |
·采煤方法 | 第35页 |
·大台煤矿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35-37页 |
·构造应力场的震源机制分析 | 第35-36页 |
·开采空间局部构造应力场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围岩松动圈测试 | 第37-44页 |
·围岩松动圈的形成 | 第37-38页 |
·岩石破坏的超声波探测原理 | 第38-39页 |
·测试仪器简介 | 第39页 |
·测试方法 | 第39-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44页 |
·不同赋存深度下岩石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44-63页 |
·不同深度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细观结构特征 | 第46-51页 |
·不同水平下玄武岩力学参数研究 | 第5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急倾斜巷道不同水平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 第64-76页 |
·计算软件及原理简介 | 第64-65页 |
·FLAC3D简介 | 第64页 |
·Mohr—Coulomb模型 | 第64-65页 |
·数值模型 | 第65-67页 |
·模型建立 | 第65-66页 |
·边界条件及初始地应力 | 第66页 |
·计算参数 | 第66-67页 |
·-210水平煤层开采数值模拟 | 第67-70页 |
·模拟方案 | 第67页 |
·-210水平巷道掘进后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210水平煤层回采过程中应力分析 | 第69-70页 |
·-410水平煤层开采数值模拟 | 第70-74页 |
·-410水平巷道掘进过程中应力分析 | 第70-72页 |
·-410水平煤层回采应力分析 | 第72-74页 |
·急倾斜煤层顶板岩层移动规律及巷道矿压控制的基本途径 | 第74-75页 |
·抵抗矿山压力 | 第74页 |
·避开高应力区 | 第74-75页 |
·巷道顶板控制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急倾斜煤层锚杆支护工程研究与实施 | 第76-98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模拟对象 | 第76页 |
·支护方案 | 第76-77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77-86页 |
·不同的锚杆应力形成的应力场分布研究 | 第77-80页 |
·不同锚杆长度对锚杆支护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 第80页 |
·不同锚杆密度对锚杆支护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 第80-82页 |
·不同锚杆锚固方式对锚杆支护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 第82-83页 |
·不同锚杆角度对锚杆支护应力场的影响研究 | 第83-84页 |
·锚索支护的预应力场分析 | 第84-85页 |
·锚杆与锚索联合支护的应力场分析 | 第85-86页 |
·大台煤矿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工程实施 | 第86-95页 |
·工作面回采巷道现有支护工程 | 第86-87页 |
·现有支护存在的问题 | 第87-88页 |
·新型支护技术的确定 | 第88页 |
·新型支护形式的确定 | 第88-89页 |
·新型支护参数及工程施工 | 第89-93页 |
·巷道支护工程中的环式管理体系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6 大台矿巷道支护工程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98-116页 |
·巷道支护工程监测目的 | 第98页 |
·巷道支护工程监测内容及方法 | 第98-101页 |
·锚杆受力的现场监测 | 第98-100页 |
·工作面超前压力的监测 | 第100-101页 |
·巷道收敛变形监测 | 第101页 |
·监测数据及分析 | 第101-105页 |
·顶板巷矿压监测数据分析 | 第101-103页 |
·底板巷矿压监测数据分析 | 第103-104页 |
·钻孔应力计压力监测数据分析 | 第104-105页 |
·巷道收敛监测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支护工程效果分析 | 第105-114页 |
·表面位移观测分析 | 第105-110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10-111页 |
·支护工程效果评价 | 第111-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7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6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