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概述 | 第10-14页 |
·与环城绿带相关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国外有关环城绿带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国内有关环城绿带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与游憩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国外有关游憩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有关游憩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8页 |
2 环城绿带研究 | 第18-32页 |
·环城绿带及其他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环城绿带的功能和意义 | 第19-20页 |
·控制城市发展形态与发展格局 | 第19页 |
·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避险 | 第19-20页 |
·满足游憩休闲和文化娱乐需求 | 第20页 |
·促进城乡边缘区经济发展 | 第20页 |
·环城绿带的发展及现状 | 第20-32页 |
·国外环城绿带的建设实践-以英国为例 | 第21-23页 |
·概述 | 第21-22页 |
·借鉴意义 | 第2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国内环城绿带的发展及现状 | 第23-32页 |
·北京绿化隔离区的规划建设实践 | 第23-27页 |
·上海环城绿带规划建设实践 | 第27-29页 |
·广东省"环城绿带规划指引"的编制 | 第29-32页 |
3 游憩与游憩学 | 第32-38页 |
·概念分析 | 第32-35页 |
·闲暇、休闲与游憩 | 第32-34页 |
·旅游与游憩 | 第34-35页 |
·游憩相关概念 | 第35页 |
·游憩本质及其理论建构 | 第35-38页 |
·游憩本质 | 第35-36页 |
·游憩系统理论框架 | 第36页 |
·游憩理论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4 环城绿带与游憩开发 | 第38-46页 |
·环城绿带引入游憩开发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38-39页 |
·城市扩张和环城绿带的出现是游憩开发的前提 | 第38页 |
·环城绿带自然、人文禀赋是游憩开发的资源动力 | 第38页 |
·城市化发展为环城绿带的游憩开发提供了市场需求 | 第38-39页 |
·六大要素的发展完善是环城绿带游憩开发外在动力 | 第39页 |
·环城绿带游憩开发的意义 | 第39-41页 |
·环城绿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 第39-40页 |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提升 | 第40页 |
·对城市化的内在优化作用 | 第40页 |
·推动区域就业 | 第40-41页 |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41页 |
·环城绿带游憩问题研究与环城游憩带研究的关系 | 第41-46页 |
·环城游憩带的理论与实践 | 第41-42页 |
·环城绿带游憩问题研究与环城游憩带研究的区别 | 第42-43页 |
·环城绿带游憩问题研究与环城游憩带研究的联系 | 第43-46页 |
5 基于游憩学理论的环城绿带游憩研究 | 第46-80页 |
·环城绿带游憩活动研究 | 第46-50页 |
·环城绿带的游憩活动 | 第46-48页 |
·环城绿带游憩活动分类研究 | 第46-48页 |
·环城绿带游憩活动类型 | 第48页 |
·环城绿带中游憩活动组合 | 第48-50页 |
·游憩活动与环境、设施的关系 | 第49页 |
·游憩活动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环城绿带中游憩活动组合 | 第49-50页 |
·环城绿带游憩开发项目类型研究 | 第50-72页 |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 第51页 |
·环城绿带中游憩开发类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 第51-59页 |
·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地类型 | 第51-53页 |
·北京市环城绿带绿地已建成游憩开发项目情况 | 第53-59页 |
·环城绿带中游憩开发类型 | 第59-72页 |
·市区级公园 | 第60-62页 |
·旅游度假区 | 第62-63页 |
·主题公园 | 第63-65页 |
·"农家乐"——乡村旅游方式之一 | 第65-66页 |
·郊野公园 | 第66-68页 |
·高尔夫球场 | 第68-69页 |
·农业观光园 | 第69-70页 |
·大型体育公园或体育产业园 | 第70-71页 |
·名胜古迹 | 第71页 |
·自然保护区 | 第71-72页 |
·环城绿带游憩行为研究 | 第72-80页 |
·游憩行为理论 | 第72-75页 |
·相关基本概念 | 第72-73页 |
·游憩需求 | 第73-74页 |
·游憩行为的空间特征 | 第74页 |
·地区游憩行为预测 | 第74-75页 |
·环城绿带游憩行为研究 | 第75-80页 |
·以武汉为例探讨环城游憩行为特征 | 第75-77页 |
·以郊野公园为例的环城绿带游憩行为分析 | 第77-78页 |
·环城绿带游憩行为特征分析 | 第78-80页 |
6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理论与规划方法初探 | 第80-104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80-89页 |
·游憩规划理论 | 第80-81页 |
·游憩发展理论 | 第80页 |
·游憩空间布局理论 | 第80-81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理论初探 | 第81-89页 |
·生活结构优化理论 | 第83页 |
·共生理论 | 第83-85页 |
·游憩中心地理论 | 第85-89页 |
·环境兴趣中心理论 | 第89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方法初探 | 第89-104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技术路线研究 | 第89-91页 |
·游憩规划内容与方法 | 第89-91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技术路线 | 第91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方法初探 | 第91-104页 |
·规划原则 | 第91-93页 |
·资源评价 | 第93-94页 |
·客源市场分析 | 第94-95页 |
·SWOT分析 | 第95页 |
·目标定位 | 第95-96页 |
·结构规划和项目布局 | 第96-98页 |
·开发引导、用地划定与强度控制 | 第98-99页 |
·分期建设规划 | 第99-101页 |
·保证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 第101-102页 |
·生态保护和控制 | 第102-104页 |
7 促进环城绿带游憩开发的对策初探 | 第104-112页 |
·环城绿带游憩开发的瓶颈与问题 | 第104-106页 |
·游憩开发战略规划确定不到位 | 第104页 |
·投资有限,渠道单一,分布不均衡 | 第104页 |
·可达性差,内部交通制约严重 | 第104-105页 |
·宣传促销水平不高,整体品牌塑造尚为空白 | 第105页 |
·游憩开发不均衡、局部开发过度、破坏严重 | 第105页 |
·地域特色不明显 | 第105-106页 |
·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 | 第106页 |
·战略引导层面促进环城绿带游憩开发的对策研究 | 第106-108页 |
·统一规划,制定专项开发战略 | 第106页 |
·整体协调,规避同质化的游憩产品集中开发 | 第106-107页 |
·严格保护,可持续性的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自然人文资源 | 第107页 |
·引导当地居民和开发商的经济行为 | 第107-108页 |
·管理引导层面促进环城绿带游憩开发的对策研究 | 第108-110页 |
·设置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统一协调 | 第108页 |
·多渠道筹集资金 | 第108-109页 |
·构建环城绿带游憩规划设计审批体系 | 第109页 |
·建立旅游要素流通机制 | 第109页 |
·引导游憩类型的创新与更新,策划多样化,特色化游憩产品 | 第109-110页 |
·配套设施层面促进环城绿带游憩开发的对策研究 | 第110-112页 |
·完善环城绿带游憩出行系统 | 第110页 |
·明确阶段性建设重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 第110-111页 |
·拓展市场,整合营销,打造环城绿带游憩宣传平台 | 第111-112页 |
8 结语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论文总结 | 第112-113页 |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2-113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3页 |
·论文可能引发的质疑和思考 | 第113-114页 |
·游憩开发是一把双刃剑 | 第113-114页 |
·对策思考 | 第114页 |
·对本研究未来的展望 | 第114-116页 |
·基本农田保护和游憩开发问题 | 第115页 |
·环城绿带游憩规划和各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 | 第115页 |
·环城绿带游憩开发对城市生态格局影响的定量研究 | 第115页 |
·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游憩开发类型之间的变迁关系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插图目录 | 第120-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124页 |
导师简介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