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在高速公路桥梁中应用的承载机理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一些概念 | 第12-17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 第13-14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适用范围 | 第14-15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特点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发展历史 | 第17-19页 |
·承载性能与机理的研究 | 第19-21页 |
·承载力的计算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沉降分析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承载力设计方法 | 第24-36页 |
·概述 | 第24页 |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24-27页 |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承载力设计方法 | 第27-34页 |
·《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中的规定 | 第27-30页 |
·《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方法 | 第30-31页 |
·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 第31-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3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竖向荷载现场试验研究 | 第36-52页 |
·概述 | 第36页 |
·工程背景 | 第36-39页 |
·地质概况 | 第36-37页 |
·试桩设计、施工与试验概况 | 第37-38页 |
·静载试验概况 | 第38-39页 |
·桩身应变测试元件埋设与原理 | 第39-41页 |
·桩身应变测试基本假定及测试元件的选用和埋设 | 第39-40页 |
·钢筋应力传感器的测试原理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桩顶下沉量测量结果 | 第41-43页 |
·桩身应变测试结果 | 第43-44页 |
·竖向荷载抗压承载力机理分析 | 第44-50页 |
·桩身轴力的发展规律 | 第45-46页 |
·桩侧摩阻的发挥规律 | 第46-47页 |
·盘阻力的发挥规律 | 第47-48页 |
·承载力的发展规律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4 FLAC模拟竖向静载试验 | 第52-68页 |
·概述 | 第52页 |
·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本文所用数值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估算极限承载力 | 第56-57页 |
·建立三维试桩模型 | 第57-59页 |
·运算过程 | 第59页 |
·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沉降曲线 | 第59-60页 |
·承载力的发挥 | 第60页 |
·承力盘的设置对桩周土的影响 | 第60-62页 |
·桩周土塑性区的发展过程 | 第62-64页 |
·盘土脱离现象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8页 |
5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群桩数值分析研究 | 第68-88页 |
·概述 | 第68页 |
·竖向荷载下群桩的性状与群桩效应 | 第68-71页 |
·群桩的种类 | 第69页 |
·群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1页 |
·DX群桩效应影响因素 | 第7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群桩沉降发展规律 | 第72-75页 |
·桩身应力传递特性 | 第75-76页 |
·桩间距对群桩的影响 | 第76-82页 |
·不同桩间距的群桩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78-79页 |
·对承台下单桩沉降的影响 | 第79-82页 |
·盘位布置对群桩的影响 | 第82-84页 |
·不同盘位的群桩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群桩承载力和沉降控制比较 | 第83-84页 |
·DX群桩与直桩群桩承载力比较 | 第84-87页 |
·直桩群桩模型与DX群桩模型的建立 | 第84-85页 |
·群桩承载力和沉降控制比较 | 第85-86页 |
·群桩下单桩沉降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6 结论 | 第88-90页 |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