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1 绪论 | 第14-3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 ·我国的能源现状 | 第14页 |
|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 第14-15页 |
| ·NO_x的生成机理 | 第15-16页 |
|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 第16-18页 |
| ·SCR技术综述 | 第18-24页 |
| ·SCR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 ·SCR法脱硝的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 ·SCR法脱硝的反应机理 | 第20-21页 |
| ·SCR法脱硝所用还原剂 | 第21页 |
| ·SCR法脱硝所用催化剂种类 | 第21-24页 |
| ·V_2O_5-WO_3/TiO_2类催化剂的理化特征及制备工艺综述 | 第24-34页 |
| ·V_2O_5-WO_3/ZiO_2类催化剂的组成 | 第24-25页 |
| ·V_2O_5-WO_3/ZiO_2类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简述 | 第25-27页 |
| ·影响V_2O_5-WO_3/TiO_2类催化剂活性的因素 | 第27-32页 |
| ·V_2O_5-WO_3/TiO_2类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 第32-34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研究目标 | 第34页 |
|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2 SCR催化剂制备技术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6-60页 |
| ·实验台架 | 第36-39页 |
| ·烟气组分模拟 | 第38页 |
| ·催化剂原料 | 第38-39页 |
| ·原料及制备工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 ·载体原料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制备工艺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干燥及煅烧工艺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 ·干燥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活性组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 ·助催化剂三氧化钨的影响 | 第47页 |
| ·钒钨配比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和机理分析 | 第49-56页 |
| ·孔隙结构与比表面积分析 | 第49-50页 |
| ·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50-53页 |
| ·原位漫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6页 |
| ·氨氮比、空速和SO_2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 ·氨氮比及NO_x入口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空速及SO_2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3 SCR催化剂燃煤锅炉实验研究 | 第60-88页 |
| ·燃煤锅炉实验系统 | 第60-65页 |
| ·实验系统的组成 | 第60-62页 |
| ·实验台架设备具体参数 | 第62-64页 |
| ·烟气成分及工况参数 | 第64-65页 |
| ·催化剂模块的活性测试 | 第65-76页 |
| ·实验台可行性分析 | 第65-67页 |
| ·催化剂模块的基本参数 | 第67-68页 |
| ·催化剂活性随氨氮比的变化 | 第68-69页 |
| ·催化剂活性随温度的变化 | 第69-70页 |
| ·催化剂活性随空速的变化 | 第70-71页 |
| ·SO_2氧化率分析 | 第71-74页 |
|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 ·催化剂模块的寿命测试 | 第76-79页 |
| ·活性随运行时间的变化 | 第76-77页 |
| ·运行前后催化剂的形貌变化 | 第77-79页 |
| ·机械强度分析 | 第79页 |
| ·催化剂抗中毒能力分析和再生途径 | 第79-86页 |
| ·催化剂中毒前后的活性 | 第81-82页 |
| ·催化剂再生前后的性能对比 | 第82-83页 |
| ·中毒与再生前后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83-85页 |
| ·催化剂再生前后机械强度分析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4 SCR烟道流场冷态模拟分析 | 第88-100页 |
| ·引言 | 第88-89页 |
| ·SCR烟道和反应器结构 | 第89-90页 |
|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89页 |
| ·数学模型 | 第89-90页 |
|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9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90-92页 |
| ·气相流场的分布 | 第91-92页 |
| ·反应器入口的速度分布情况 | 第92页 |
| ·结构修正后的速度流场分布和分析 | 第92-97页 |
| ·几何模型的初步修正 | 第92-93页 |
| ·几何修正后模型的流场分布 | 第93-94页 |
| ·二次修正后的流场分布 | 第94-95页 |
| ·导流板方案的流场分布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4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建议 | 第101-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12-11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6页 |